2015年省科协科普工作突出大众性基层性和基础性
近日,广东省科协印发了2015年科普工作要点,提出将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和全面深化改革”为要求,以“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提升科普公共服务能力”为重点,突出科普工作的大众性、基层性、基础性,切实履行好“三服务、一加强”的科协职能和牵头组织实施全民科学素质纲要工作的职责,广泛组织开展群众性科普活动,全面实现“十二五”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目标,为我省实现“三个率先、两个定位”总目标作出新贡献。
以主题科普活动为示范,在全社会营造浓厚科普氛围
一方面,精心组织策划科普品牌活动。围绕“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保障安全健康、促进创新创造”的主题,结合公众需求,认真组织好“广东省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全国科技周、全国防灾减灾日、全国食品安全宣传周、全国科普日、广东省科技进步活动月活动”等主题科普活动。坚持大联合、大协作的工作机制,加强与有关单位的联合协作,充分调动社会各界力量,组织开展群众性科普活动,不断创新活动形式内容,提高活动影响力。
同时,认真组织第十七届中国科协年会的系列科普活动。围绕年会“创新驱动先行”的主题,充分利用年会院士(专家)的资源优势,全省统一行动,开展“科学家科普报告校园行、公众科普网络大赛、公众‘科普一日游’”等活动,在年会期间营造“大科普”的社会氛围。
此外,积极开展各类公共科普服务。围绕社会公众关注的流行疾病、重大自然灾害、突发公共事件、反对邪教迷信等民生热点问题,加强应急科普工作,及时组织专家做好相关科学知识的释疑和宣传,引导公众科学应对发生在身边的事件。充分发挥好各级科技场馆、科普教育基地、科普示范社区、科学教育特色学校在科学传播与教育中的示范作用,引导和组织广大群众尤其是青少年,走进科普教育阵地,参与科普体验和实践活动,提高广大群众的科学意识,增强运用科学知识处理日常工作、生活中问题的能力。积极组织开展科普巡展和“科普大篷车”进农村、进校园、进社区活动,为广大基层群众提供惠民益民科普服务。
以重点人群科普行动为突破口,带动全体公民科学素质提高
一方面,青少年是科普服务的首要对象。今年将充分发挥科协系统开展科普活动的优势,会同教育部门持续实施青少年科学教育“五个一”工程,推动中小学校科学教育普及化、课程化、社团化、制度化,强化学校在青少年科学素质建设中的主渠道作用。认真组织开展“青少年科技创新竞赛、机器人竞赛”等示范性活动,举办“第30届广东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第15届广东省青少年机器人竞赛和第3届广东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实践能力挑战赛和青少年虚拟机器人竞赛”活动;继续实施全国青少年高校科学营广东营活动、广东省中学生英才计划和科学调查体验活动,点燃青少年的科学梦想。
同时,扎实开展社区科普工作。围绕城镇劳动者和社区居民学习工作、就业创业、卫生保健、科学生活的需求,深入开展社区科普“五个一”创建活动,加强社区“科普组织、科学素质教育体验馆、科普书屋、科普活动室、科普画廊、科普志愿者服务站和科普大学教学点”等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提升社区科普公共服务水平。深入实施“社区科普益民计划”,认真组织好2015年全国“科普示范社区”项目的评审推荐工作。大力培育和发展科普示范社区,充分发挥全国、省级“科普示范社区”的示范带动作用,促进科普服务进街道、进楼宇、进家庭。而在提高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的科学素质方面,将针对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群体的职业特点和需求,组织开展专题科普报告会、科普讲座、科普进机关等活动。积极推动领导干部和公务员带头“读一本科普书、听一场科普讲座、参加一次科普活动”。
此外,省科协还将深入推进农村科普工作。适应农业现代化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需求,充分发挥科协农村科普工作的组织、人才和网络优势,深入实施“科普惠农兴村计划”,认真组织好2015年全国(省级)“科普惠农兴村计划”项目的推荐、申报和评审工作。建立健全“科普惠农兴村计划”项目资料库,大力培育和发展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农村科普示范基地和科普带头人,加强科普惠农服务站建设,发挥科普惠农表彰对象的示范带动作用。深入实施“千会服务千村”行动和暑假“大学生千乡万村科普惠农服务”行动,加强与农业、人事等部门的合作,扎实开展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新技术示范推广和科学知识的宣传,增强农村群众科技意识,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
加快科普信息化,提升科普资源共建共享水平
一方面,大力推动信息技术手段在科普中的广泛应用,打造科普资源在线服务互动平台,提高科普资源共享受益面和资源使用率,加快科普信息化进程。建设“广东微科普传播平台”。通过二维码等方式引导公众便捷参与,设置科普活动自媒体公众账号,开展微博、微信配送和微视直播、现场访谈线上互动等活动,促进科普活动线上线下相结合,让科学知识在网上流行。适应公众对科学技术的广泛需求,加强科普资源专业化建设,拓宽大众科普传播渠道,因地制宜地推动在机关、公园、宾馆、车站、影院和社区等公共场所设立科普传播网点、传播终端,为公众获取科普知识提供便利。
同时,加强新科技成果的转化和推广,创新和丰富科普资源的表现形式,强化科普与艺术、人文融合,充分运用群众喜闻乐见的舞台剧、话剧、动漫等形式,运用形象化、人格化、故事化、情感化等创作方法,增强科普作品的吸引力和感召力。充分利用学会、教育机构、科研院所、科普教育基地的人才、资源优势,加强优秀科普产品、网络科普、科普动漫、科普图书、科普挂图的开发和征集工作。继续举办广东省科普作品大赛,推出更多有知有趣有用的科普精品力作。加强优秀科普剧目的推广工作,举办广东省科普剧表演与创作交流研讨会,打造科普工作新品牌。
此外,推动传统科普与信息化的深度融合。积极组织和动员科技馆、科博馆、科普大篷车、科普教育基地、社区科普体验站等机构平台,在内容、渠道、经营、管理等方面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在线虚拟漫游和互动体验,把科普活动搬上网络。积极推动传统科普媒体与新兴媒体的深度融合,实现纸质刊、移动刊、互联刊、大屏互动刊等多刊联动的全媒体科普传播。
完善工作机制,提高社会科普服务能力
省科协将认真履行好牵头组织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的工作职责,全面实施《广东省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实施方案(2011-2015年)》,进一步建立健全“大联合、大协作”的工作机制,发挥好各级纲要办的组织协调作用,加强与纲要办成员单位的联系协作,完善好评估、考核、激励工作制度,促进各地纲要实施工作的均衡发展。组织配合好2015年国家第三次全民科学素质调查工作和广东省第二次公民科学素质调查工作;研究制定我省“十三五”全民科学素质行动发展规划,为我省“十三五”全民科学素质和科普工作开好局打下坚实基础。
同时,加强科普基础条件设施建设和基层科普组织人才建设。认真做好2016—2020年全国科普示范县(市、区)的申报、创建工作,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基层科普组织,积极培育和创建科普志愿者队伍、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和科普教育基地。加强科普服务能力建设,发挥科协组织知才识才优势,帮助引导优秀科技人才特别是青年科技人才服务社会科普工作。加强基层科普工作者的培训力度,提高科普工作的组织水平和人才队伍素质。充分发挥各级科技场馆在科普宣教中的阵地作用,推进科技馆、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及企事业单位研发中心等公共实验室向社会公众免费开放工作。加强农村科普“站、栏、员、基地”建设,提高县(市、区)“科普大篷车”电视栏目的科普宣教覆盖面。组织发动广大群众参与“走进科普教育基地、体验科学魅力,走进社区科普书屋、享受快乐阅读,走进科普画廊随手拍、科普知识传播知多少”的活动。加强科普教育基地管理与服务工作,进一步调动社会力量兴办科普事业的积极性,提高社会公共科普服务能力。
加强科普工作宣传和理论研究,创新科普工作新理念、新内容和新方法,探索社会新常态下的广东特色科普工作。加强科普工作的宣传,办好《科学素质工作简报》、全民科学素质专刊——《南粤科普》和《科普惠农、社区科普》专刊,及科学素质网、岭南科普网,充分发挥“一报二刊二网”和各级传播媒体的宣传引导作用,让科普工作“电视有影子、报纸有内容、网络有素材、社会有声音”。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