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半岛平台 >科协新闻>要闻>半岛(中国)

中国科协防灾减灾学术报告会在京召开

2014-06-12 来源: 【字体:
阅读:

  6月24日,中国科协在人民大会堂举行防灾减灾学术报告会。旨在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抗震救灾工作的决策部署,充分发挥中国科协所属科技团体的智力优势,进一步认识和把握自然灾害的成灾机理和规律,更加有效地提高防灾减灾能力。科技部副部长刘燕华,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苗圩,中国科协副主席、书记处书记齐让,国家电力监管委员会副主席史玉波,铁道部总工程师何华武,中国科协副主席陆延昌,中国地震局副局长刘玉辰,中国气象局党组副书记、副局长许小峰,交通运输部原副部长、中国公路学会理事长李居昌等领导同志出席报告会。国家有关部委、有关科研院所和大型企业的专家学者、有关全国学会负责同志等600余人参加了报告会。中国科协书记处书记冯长根主持报告会。报告会由中国科协主办,中国电机工程学会承办,中国气象学、中国铁道学会、中国公路学会、中国通信学会、中国农学会、中国林学会、中国地震学会、中国建筑学会、中华预防医学会协办。

中国科协书记处书记冯长根主持报告会

  报告会特邀中国地震学会副理事长陈顒院士,中国气象局气候变化特别顾问丁一汇院士,中国建筑学会副理事长、大连理工大学校长欧进萍院士,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流行病学首席专家曾光教授,以及国家电力监管委员会安全监管局局长杨昆教授,分别就地震灾害、气候灾害、灾后重建、卫生防疫、电力保障等方面的问题做了专题学术报告,这次报告会是我国科技界对今年自然灾害所进行的一次全局性、高规格、深层次的集中反思和研讨,内容突出学术性、综合性、全局性和前瞻性,深入研究灾害的影响、成因和机理,针对灾害中出现的重大和突出问题,研究提出了科学的应对措施和建议。

中国地震学会副理事长陈顒院士在作报告  

  陈颙院士在报告中从科学的角度介绍和分析了本次大地震的成因以及地震诱发的地质灾害及其的影响等问题。陈院士在报告中指出,从震情来看,这次地震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破坏性最强、波及范围最大的一次地震。地震学家未能预报汶川地震的发生,这在一定程度上是由于缺少地下的信息,目前的预报是根据过去积累的经验。经验性预报受到的最大制约来自地震发生的复杂性,一次地震发生之前的现象很难在另一次地震之前简单地重演。地震学家们将会从汶川地震中汲取教训,坚定不移地探索地震预报这一世界难题。

中国气象局气候变化特别顾问丁一汇院士作报告

  丁一汇院士的报告题目为《气候变暖条件下我国南方发生2008年1月罕见低温雨雪冰冻灾害的原因》,报告就2008年1月我国南方发生罕见低温雨雪冰冻灾害的成因从科学的层面上做了详细的科学分析,他认为冻雨是导致南方致灾的主要原因,同时指出,大雪花和冻雨形成过程和机理以及如何应对等科学问题是本次灾害给科学家提出的研究课题。

中国建筑学会副理事长、大连理工大学校长欧进萍院士作报告

  欧进萍院士的报告题目为《地震工程灾害与防御》。他在报告中从地震及其工程灾害的基本概念、国内外主要大地震的灾害、国内外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的分析比较、汶川地震灾害调查及分析、我国城镇与乡村地震灾害防御对策等方面对地震灾后重建问题及应采取的应对措施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流行病学首席专家曾光教授作报告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首席流行病学专家曾光教授应邀作了题为《汶川地震灾区的传染病疫情形势与展望》的专题学术报告。曾光教授阐述了震灾后发生公共卫生问题的成因、机理及影响,特别强调在灾区要重点预防呼吸道、肠道、媒介传染病,严防传染病发生、流行,重点做好儿童计划免疫和集中强化免疫、保障食品安全和卫生,开展心理救助等。

国家电力监管委员会安全监管局局长杨昆 教授作报告  

  在“2008年冰雪灾害对电力系统的影响及启示 ”的学术报告中,国家电力监管委员会安全监管局局长杨昆教授首先介绍了覆冰成因、电网受损及恢复情况,分析了输电线路的抗冰设计标准及倒塔断线原因,提出了电力系统应对自然灾害的技术措施和得到的启示,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极端自然灾害事件可能会更加频繁出现。我们必须正视危机,采取措施,迎接挑战。


分享到: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