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访广东药学院人体科学教育中心,探讨科普教育新模式
成立于2007年的广东药学院人体科学教育中心(以下简称中心),依托该校重点学科———人体解剖学与组织胚胎学学科筹建而成。该中心在完成本校的实验教学、开展科学研究的同时,在科普教育方面进行了大胆探索并取得了突出成效。近年来,该中心成立了由在校大学生组成的志愿者服务团队,训练和培养了一批有志于科普教育的大学生。团队成员通过在中心担当义务讲解员、走进中小学校和深入社区传播科普知识等多种形式,将科普工作开展得有声有色。记者日前就走访了该校人体解剖学教研室主任兼人体科学教育中心主任刘婧教授和张黎副教授,了解中心的转变历程以及在开展科普活动中探索出的大学生参与科普教育的新模式。
教学中心摇身变成科普基地
中心坐落于广东高等人才重要培养基地———广州大学城内,是广东药学院基础医学教学和对外普及人体科学和生命科学的“亮点工程”,同时也是弘扬源远流长的中华古文化、升华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基地。中心展厅面积730平方米,展示有人体胚胎发生、人类进化、生物多样性、正常人体形态结构等1200多件标本,尤其珍贵的是,该中心还展出有利用该校自身获得的国家专利技术制作并保存的独具特色的岭南地区出土的一批古尸和古文物塑化标本。
刘婧介绍说,中心在系统科学地展示人体科学知识的同时,还构建了人体科学教育中心多媒体互动平台,是学校开展医学实验教学的重要实习基地。
经过几年的建设,广东药学院投入大量经费对中心场馆进行拓展改造,并增加标本和设施等,使基地的科普设施和功能更加完善;中心多次积极配合省、市主管部门开展科普教育活动,免费对社会公众开放,深受社会各界好评。
“科学技术普及教育与国民素质的提高紧密相关,我国正在大力推广全民的科学技术普及教育活动,而高校院所作为重要的教学和科研机构,应该响应党和政府的号召,利用自身专业技术及人才优势打开对外开放的窗口,与全社会共享科技的资源。广东药学院对此高度重视,中心也就从大学的实验教学中心变成广州市的科普教育基地。”刘婧说。
2009年11月,经广州市科技与信息化局联合市教育局和市科协等有关部门组织专家进行实地现场考察评审,广东药学院人体科学教育中心被广州市政府批准认定为第五批科学技术普及基地。目前该中心还是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子基地和广东省解剖学会科普教育基地。
大学生既是科普使者也是受益者
刘婧说,人体科学教育中心正式对外开放之初,讲解员主要由广东药学院的教师义务担任,不仅要面对大学城师生,也要面向全社会的广大市民,中心肩负着为市民揭开人体奥秘的重任。”
“在中心成为科普基地对外开放后,我们就对其定位和管理运作重新规划,思考如何更好地做好科普教育。” 张黎说,中心转型成为科普基地后,虽然仍可由教师来为参观者进行详尽专业的讲解,但老师毕竟还得肩负繁重的教学和科研任务。所以在中心日常开放期间完全由教师接待讲解,其时间和精力都是不允许的。
因此,经过多次研讨和论证后,中心决定招募一批具有医学专业背景知识又有服务意识的在校大学生,成立人体科学教育中心志愿者服务团队,经过培训后担当科普讲解员工作。张黎解释说,高校最充足的资源是大学生,利用好这些“优质资源”,让他们发挥自身的价值。“大学生在讲解的过程中能结合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既可提升自己,又能服务别人,意义深远。”
“我们的科普教育基地是面向社会大众的,应该有社会大众参与其中。而大学生既是群众的一员,又因为具备一定的专业素养,再加上多年来课堂内外丰富知识的积累,故能成为优秀的科普使者。”刘婧表示,对于科普教育,过去高校学生大多只是充当参与角色,而科普讲解的工作,应让大学生得到更深层的“参与”,让他们成为科普活动的主角。
大学生从事科普活动优势明显
在今年广州市举办的第二届十佳科普讲解员大赛上,广东药学院基础学院人体科学教育中心选送参赛的学生志愿者张川同学,荣获了“广州市十佳科普讲解员”称号。大学生选手在如此高水平大赛中获得优异成绩,让省市众多专业场馆的高水平选手感到吃惊,同时也引起广州科普基地联盟的领导高度关注。
对于广东药学院取得的佳绩,刘靖、张黎这两位老师都不约而同地说到了其中的两个原因,一是准备充分,二是大学生自身从事的科普优势。
张黎说,为做好科普工作,广东药学院基础学院联合学校团委通过举办医学科普讲解大赛方式在全校公开选拔优秀学生,组建科普志愿者团队,并利用人体科学教育中心科普优质资源,以基础学院第二课堂为平台,对参赛选手进行了系统培训,使参赛选手准备充分,一路杀进决赛并捧走了二等奖。
据悉,连续两年开锣的科普讲解员大赛,参赛单位包括了广东省科学中心、省博物馆、华南植物园和广东海洋馆等在内的省市50余家专业科普单位。
“细心留意参赛和得奖名单,便可发现只有我们的参赛选手是高校在校学生,而连续两届我校大学生均取得如此优异成绩。”刘婧还特别提到,在真正的科普讲解的过程中,不单止是纯粹的“我讲你听”,还得接受不同年龄、不同领域观众的“他问你答”,因此讲解员除专业知识必须十分扎实外,还要求知识面要宽,兴趣广泛,回答问题准确到位。“比如说这次比赛上,大学生与场馆专职讲解员的讲解技巧不分上下,但一到了比赛问答环节,大学生知识的全面性和思维的灵活性优势就会十分明显。”
在刘婧看来,科普讲解重在“科普”两字。“科”是要专业,要科学;“普”即要联系生活实际,要易于理解和接受。而这些对于思想活跃、求知欲强的大学生来说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大学生好奇心强,懂得感受生活,关注社会而且其自身积累了一定的专业知识,因而是科普的好苗子,一旦开展科普,既可生动贴近生活,又不失专业知识的传播。”刘婧认为,大学生从事科普活动是一种趋势,希望通过这种形式能得到社会的重视和认可,唤起全社会大学生参与科普工作的意识。
延伸
大学生是科普的好苗子
其实,科普讲解早已在国内刮起了“大学风”。
早在2002年全国第二届“科技活动周”来临之际,中国科技大学就成立了国内首支由近百名在校大学生组成的科普讲解团。经过近一个月专门培训的大学生讲解员在国家同步辐射实验室、火灾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等全国重点科普教育基地,为前来参观的学生和市民进行义务讲解。后来,该校学生还积极走出校园,为安徽地方高校和一批中小学提供科普讲解服务。
随后,国内不少高校也专门组织了大学生志愿服务队,开展各种形式的下乡走基层科普活动,为偏远的山区、偏僻的社区送去新鲜生动的科学知识。这种依靠大学生开展科普讲解的形式,为科普事业的发展注入了年轻的血液,使科普工作一时焕然一新。
不过,现实中科普人才的缺口比较明显,尤其是高校科普的队伍还没形成一股稳定的力量。
统计显示,目前全国共有科普人才175.14万人,其中专职人才22.34万人,拥有中级职称以上或大学本科以上学历的科普人才84.03万人;每万人拥有专兼职科普工作者13.06人,距离《国家科学技术普及“十二五”专项规划》提出的“十二五”期间每万人拥有专兼职科普工作者15人的要求仍有一定差距。这也折射出科普人才数量不足、水平不高等现实问题。
“现在要使科普工作做得更好,就应该多些挖掘高素质的人才,而高校里的大学生群体其实就是良好的科普人才资源,高校学子应当多些从事科普方面的工作,将学到的专业知识普及到全社会去,从而可以很好地服务群众。”刘婧说,过去高校科普工作是教师充当主导,但当代的大学生应该坐上“司机位”,教师退居到“副驾位”,老师做好引导和培训的工作,大学生充当科普主力军角色。
“我国每年毕业的大学生近700万,在校生人数高达2000多万,可以设想如果几千万的大学生中能有一小部分参与到全民科普教育之中,我国的科普教育的现状必将有巨大的改观。”除了大学生要担起科普大旗外,刘婧还认为,高等学校还应进一步履行社会义务,将科普纳入日常工作的范畴,在不影响教学和科研的前提下,将高校真正打造成为开展科普活动的大平台。“对于许多高校教师也应该转变认识,在进行教学和科研的同时,还应将服务社会、做好科普工作也放在突出位置。而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体现高等教育的三大任务,即培养高质量人才、创造高水平科研成果、提供一流社会服务之功能。”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