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半岛平台 >科普>科普活动>半岛(中国)

校园闪耀科技之光

2014-07-23 来源:省科协 【字体:
阅读:

梅县新城中学

  我校从一九九九年至今,已经在科技创新活动中摸索八年了,逐渐形成了以课题研究为龙头,以课余科技小组为主阵地,在学生中普及科学知识,传播科学精神,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了解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科学的行为习惯和创新实践能力,全面实施科学素质教育的特色。多年来,梅县新城中学青少年科技教育工作得到了省市科学协会的关心帮助和大力支持,得到省市专家的精心指导,我们艰苦细致的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我校申报的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部级课题:《物理教学要重视培养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新形势下教育管理理论与实践论坛”大赛中荣获一等奖,并编入由汪永珍主编,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新形势下教育管理理论与实践指导全书》;《全自动智能抽风机专用开关》于2006年06月02日,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授予实用新型专利;我校在广东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两次被省评为“优秀组织活动奖”;在第四届“广东省少年儿童发明奖”中,我校被省评为“优秀组织奖”。2003年我校被授予 “广东省新课标试验学校” 、“梅县探究性学习示范学校”。
  下面就谈谈我校的青少年科技教育工作的具体开展情况:
  一、发扬传统、更新观念、明确目标 
新城中学(原程江中学)创建于1954年,1998年改名为梅县新城中学,1999年复办高中成为县直属完全中学。在五十多年的发展中,“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求进步”这一优良传统在不同历史时期都得到了继承和发扬。特别是1999年后,在科技教育活动方面,更上一层楼,屡获佳绩,创造了历史最好成绩。 
    面对知识经济的挑战,我们深刻认识到提高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在思想观念方面,我们明确了这样一些认识。 
  1、不求人人成为发明家,但求个个具有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当发明家的愿望和理想大多不是中学阶段就能实现,但只有在中学阶段具备了创造素质,将来才能成为发明家。因此,中学阶段应该培养青少年学生的创造能力。
  2、破除科技发明神秘论,倡导从日常细小的发现起步。提起发明创造,人们就自然想到中国四大发明,想到爱迪生、瓦特,认为这些神秘莫测,从而不敢问津,退避三舍,致使许多日常生活学习中细小而有价值的发现擦肩而过,封闭、禁锢以至窒息了创新思维。我们经常对学生进行开导,从而打破了科技创新上高不可攀、神秘莫测的畏惧心理,懂得了科技创新课题就在我们身边,从而由“敬仰”到“好奇”再到“兴趣”,最终产生把自己投入进去试试看的欲望,收到良好效果。
  3、正确处理科学实践活动和应试升学的关系。一般学生、家长甚至教师都认为,科技实践活动耗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影响考试成绩甚至贻误前程。我们则以本校大量典型实例证明科技活动对于开发学生智力和创造思维,提高整体素质和实际能力的巨大作用。再者,考试制度及其录取方式的不断改革完善,将给创新能力强的学生以最大发挥的空间和机会,更不用说科技发明创造获奖者可以获得升学加分的优待了。
  二、实施:有力的措施、坚实的保障
任何事业要获得成功,都离不开制度的保障,我校针对现在科技教育的现实情况,以发展特色的高度来提高教师对科技教育的重视程度,规范各类制度。以制度的形式对学校科技活动的经费、辅导员的待遇、活动的开展、参加培训、教师奖励等都有明确的规定。
  1、领导重视,健全组织机构。学校成立了科技教育领导小组,以主管副校长为组长,教科室运作具体事务。面上的工作通过两条渠道,一条是各教研组长,另一条是各年级组长。教科室对各项资料归类建档及电脑储存,负责各方面工作的协调。 
  2、广泛宣传,营造科技教育的浓厚氛围。学校领导在每年科技活动月动员大会上宣读全国青少年科技教育活动的相关文件,动员师生积极参加,在周一的升旗礼上,利用颁奖表彰的形式,激发学生的科技创造热情。每次科普专题讲座都发布海报,还在自办的《校刊》、《校本教材》上多次刊载相关文件和获奖名单。浓厚的科技教育氛围,使学生受到强烈感染和启发并积极热情参与。
  3、建立各学科活动小组,培养一支优秀的辅导员队伍。根据各学科的实际条件,有重点地逐步建立课外活动小组。目前已建立的课外活动小组有: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生物、地理、美术、计算机等。这些活动小组不仅配有相应的辅导教师,还经常组织课外综合实践活动。
各级各班各科根据各自实际情况,都成立了学生课题实验小组,各科任教师为辅导员,全校在岗教职工257人,全校有62个班,学生3800多人,成立120个课题研究小组,有校本课程研究小组,有探究性学习的实验小组等等。
为了真正调动科技辅导员的积极性,学校制定了一些照顾和奖励政策。在职称晋级、评定工资中均得到相应的照顾,而且对那些在全国、省、市各级各项创造发明比赛和科技活动中取得好成绩的辅导员给予精神和物质奖励。辅导员在利用节假日、双休日带领学生进行课题研究时,学校按规定发给加班工资,给予支持。我们还聘请专家如华师大刘琼发教授等为特邀顾问,聘请了校外有专长的八位专家为我校科技辅导专家,不定期请专家为我校开设专题讲座,接受咨询,从选题立项到具体操作,提出意见和建议,以减少避免盲目性。
  4、保证经费,保障基础设施。根据科技教育活动的实际需要,学校经费尽管捉襟见肘,但都能保证提供必要的组织经费。按学校的要求,我们在制定科技教育计划时将本年准备进行的活动,准备开展的课题全部列出来,并对所有活动所需的经费作出详细的预算,每年的经费不少于3万元。为改善科研育人环境,2005年冬学校又投入30万元装备了全市唯一的探究性实验室,利于辅导教师开展各项科技教育活动。至今,学校已建成了探究性实验室、电脑机器人工作室、地质与古生物开发实验室和理科兴趣活动室四个科技活动室。 
  5、外出学习观摩,开拓视野。我们每年派出教师到省内外参加相关的活动,以开拓视野。例如赴北京、广州、深圳、中山、东莞等地参加展示会、现场会、讨论会等,通过学习观摩优秀作品,感受科技教育的氛围,接受启发,学习经验,坚定信心,提高指导和组织活动能力。
  6、争取上级关心指导,我校主动争取省市县科协和科技主管部门的关心和指导, 2006年4月“梅州市电视台《梅州科技》节目组和市科协“到我校拍“青少年科技在创新”专题节目,梅州日报也多次报导了我校开展“青少年科技创新活动”及获奖作品情况。
  三、方式:点面结合、形式多样
中学不是科研机构,也不像大学那样具备相当的科研水平和实力,科技教育活动必须根据青少年的特点和学校的实际条件,既要抓典型示范,更要注重活动的广泛性和普及性。 
  1、点面结合
  我们学校是梅州市开设研究性学习较早的学校之一,现在的高一、高二年级都广泛开展研究性学习课程,这两个年级的绝大多数老师在指导学生进行不同课题的研究,为整个学校营造了浓厚的科技教育氛围,使面上的工作得到了广泛宣传。在抓研究性学习的同时,深入科技创新,在抓一般项目的同时,集中人力物力保证重点项目的实施。
  为使我校的科技教育项目不断出精品,我们注意把握选题关,充分利用学校的资源优势,调动一切力量来搞好选题。如利用有关家长专题,聘请的校外辅导专家积极献言献策,或学校各学科的科技辅导员提供,广泛地发动全校学生提供。在此基础上成立审题小组,对所有课题进行筛选,最后留下那些较小、又无前人做过、有新意、具有科学性、可操作性的题目,再组织学生课题组进行研究。 
  2、具体活动时间
在活动时间安排方面,初中劳技课、高一通用技术课、每周星期五下午第三节课为综合实践课,另还有节假日,各学生课题实验小组各自组织科研活动,每年5月定为全校科技活动月。 
     3、典范  
    (1)抓一批传统项目和学生骨干:学生中涌现出一大批有创新精神、动手能力较强、在省市创造发明比赛中获得好成绩的学生,注意挖掘这些学生的潜力,不断发展培养他们的创造能力和动手能力。在青少年科技创新活动方面:最好成绩是全国银奖;在高中及初中各年级抓一批骨干力量,重点培养。如黄发章、朱衡、罗秋松、谢宝书、邹春范、孙裕忠、高慧雅、潘雪平等同学,他们基础条件好,选项准、见项快,曾有多项小发明获奖,有的还获得国家专利。
  (2)依靠一批热情高又内行的教师。物理科潘柏奎老师,在青少年科技创新活动中,克服种种困难,指导有方,默默奉献,成果丰硕。正是因为有了像潘柏奎老师这样一批辅导教师的辛勤劳作,我们的典型性、示范性活动才得以顺利开展,成果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3)善于发现引导培育新苗子。首先,有意识地在新入学的起始年级摸清学生进入中学前的科技活动水平情况,一旦发现苗子就抓住不放,认真培养引导;其次,通过任课教师从学科学习及作业情况发现条件好的学生,选择培养对象。 
  四、重要成果
  我校学生在广东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荣获省一等奖一次、省二等奖五次、省三等奖五次,在梅州市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荣获市一等奖六次、市二等奖五次;学生在宋庆龄少年儿童发明奖大赛中荣获全国银奖一次、全国铜奖一次、省一等奖一次、省二等奖四次;潘柏奎老师两次被梅州市评为“优秀科技教师”,并荣获全国优秀园丁奖一次、省优秀园丁一等奖一次、省优秀园丁二等奖两次,同时在广东省优秀自制教具大赛中荣获省二等奖一次、梅州市优秀自制教具大赛中一等奖两次等;余顺欢老师荣获全国优秀园丁奖一次、省优秀园丁二等奖一次、省优秀园丁三等奖一次。


分享到: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