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半岛平台 >科普>科普活动>半岛(中国)

创新社区科普工作 共建和谐文明广州

2014-07-23 来源:省科协 【字体:
阅读:
广州位于广东省中南部,珠江三角洲北缘,濒临南海,邻近香港特别行政区和澳门特别行政区,是中国通往世界的南大门。全市总面积为7434.4平方公里,辖十区两个县级市,人口1004.58万人。广州2007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050.78亿元 ,同比增长14.5%;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9302美元,同比增长11.3%。经济的快速发展,较好地促进了广州各项事业的全面发展,推进文化广州建设,增强科普与创新文化发展也受到各方面的关注和重视。海珠区、增城市、越秀区、荔湾区先后被中国科协命名为全国科普示范县(市、区);海珠区被评为2002¬—2004年全国“科教进社区”先进集体;全市35条街道创建“科普进社区示范街道”;“十佳科普示范社区”、“十佳科普志愿者”、“基层优秀科普带头人”的评选活动高潮迭起。科普工作在建设广州“首善之区”,推动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文明社区、和谐社会建设中,越来越显示出其重要作用。
  一、广州科普工作发展态势
  2003年,市科协联合市文明办、市人大教科文卫工委召开了“广州市社区科普工作研讨会”,发出了《关于开展科普进社区示范街道创建活动的通知》;2004年,市科协召开第八次代表大会,提出科普工作重心下移的战略部署。我们以这两次大会为契机,狠抓机遇、促发展,推进科普工作上档次、上水平。经过五年的努力,科普工作取得明显成效,科普事业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
  (一)科普网络逐步健全
  自国家颁发《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以来,广州市“十一五”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明确了广州科普与创新文化建设工作的主要任务和目标。广州市委、市政府根据新时期、新任务、新要求的需要,对全市科普工作进行了一系列重要部署,成立了全民科学素质工作领导小组,调整充实了科学普及工作领导小组,全市12个区县级市都建立了科学普及工作领导小组和全民科学素质工作领导小组或科学普及工作联席会议工作制度,科普工作逐步步入制度化和法制化的轨道。市科协完善了区、街、社区三级科普网络,建立了城区科普工作的长效机制。目前,建立街道科协111个,社区科普组织1002个,全市科普志愿者队伍187支,科普志愿者54060人。越秀区、天河区的大学生科普志愿者,荔湾区、海珠区医疗科普志愿者成为了科普工作的主力军。
  (二)科普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强
  全市有科普基地54个,其中国家级科普基地4个,省级科普基地30个,地市级科普基地20个。全市科普画廊(橱窗)共有1922座,总长14128米;社区科普活动中心(活动室)共有376个;社区科普图书室208个;社区科普文化广场96个。
  (三)科普经费投入进一步加大
  2004年全市科普经费2406.38万元,人均科普经费为3.26元,2007年全市科普经费3127.8万元,人均科普经费为4.13元。各区的科普经费基本得到保证,街道、社区的科普经费受到社会各方面支持和帮助。
  (四)社会化大科普的工作格局进一步形成
  以“全国科技活动周”、“全国科普活动日”活动为载体,以四大重点人群为对象的科学素质行动的科普系列活动的影响面大、社会效果好。如:2007年的“万人科学传播大行动”和“科普进军营”、2008年“创新成就未来,建设和谐广州”“科普惠民一日游”等活动。市科协自创的 “广州科普讲坛”和“科普大家谈”沙龙已经成为开展城区科普、提高市民科学文化素质的重要品牌。据不完全统计,近几年,全市共计开展科普活动12639场次,举办科普讲座4423场,放映科普影视1745场,科普文艺演出878场,举办科普展览1867场,发放科普图书662.6万册,发放科普宣传挂图87352套,公众参与活动人数达2000多万人次。初步形成了“政府推动,全民参与,提升素质,共建和谐”的社会大科普工作格局。
  (五)公众科学素质进一步提高
  广州科普工作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充分调动全社会参与科普的创造热情,激发全民创新的积极性,公民的科学素质逐步提高。2007年,广州市基本具备科学素质的公众比例高于全国(2.25%)、全省(3.1%)的水平,与2003年相比,提高3.6个百分点,公民对科学技术的理解程度等各项统计指标明显进步。
  二、社区科普工作的主要做法和成效
  2003年,市科协联合市文明办、市人大教科文卫工委召开了“广州市社区科普工作研讨会”,联合发文在全市范围内开展科普进社区示范街道创建活动(以下简称“创建活动”)。2008年,市科协、市文明办、市科技局再度联合召开了“广州市城区科普工作会议”,发文强调:持续有效的开展创建科普示范活动,要以“科普进社区示范街道”创建活动为抓手,进一步深化“科教进社区”工作,推动科普工作的重心下移到社区、家庭,逐步建立了具有广州特色的社区科普长效机制。五年来,创建“广州市科普进社区示范街道” 35条。以创建“科普进社区示范街道”为载体,推动了社区科普工作的全面发展,收到了明显的效果。
  (一)主要做法
  1.总体发动,示范带动。2003年7月,市科协、市文明办等联合召开“广州市社区科普工作研讨会”,确立了新时期城市科普工作的发展思路。在总结推广“全国科普示范城区”海珠区科普规范化建设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市文明社区建设工作,联合印发了《关于开展科普进社区示范街道创建活动的通知》和《关于推进科普志愿者队伍建设和科普志愿服务活动的意见》,在全市范围内组织开展了创建“广州市科普进社区示范街道”试点活动。
  2.深入调研,理清思路。2004年7月,市科协组织调查小组深入21条街道、37个社区进行调查考察,向市委、市政府呈交了《广州市首批创建科普进社区示范街道的调查报告》,时任市委副书记的朱振中批示:“从调查的情况看,首批创建科普进社区示范街道大多都取得较好效果,发挥了示范带动和辐射作用,有的有特色,有的有经验,有的有创新,值得认真总结、完善、推广。”为此,市科协、市文明办于2004年12月10日联合召开了“广州科普进社区示范街道工作交流会”,理清了创建思路、明确了创建任务、把握了创建规律、增强了创建信心,创建活动出现了“你追我赶、奋勇争先”的新局面,各显特色、各展风采、各得成效的创建活动,增强了科普工作在文明城市、文明社区建设中的作用力和影响力。
  3.树立典型,以点带面。2005年6月,市科协、市文明办、市科技局组成市专家评估组对 “创建活动”的19条街道进行评估验收。按照《创建标准》和《评估指标》,专家们一致认为:19条创建街道均达到“创建活动”的标准,并召开了“广州市科普进社区示范街道创建活动展示交流会”,对达到“创建活动”标准的第一批19条创建街道予以认定,总结经验、交流做法,促进“创建活动”的深入开展。
  4.加强检查,夯实基础。按照中国科协对全国科普示范城区工作标准和全国科普示范县创建标准,市科协、市文明办根据新时期、新任务的要求,对广州市科普进社区示范街道创建标准和评估内容进行了修订,并对广州市科普进社区示范街道进行了复检。以检查推动各街道科普工作的发展,以科普活动的新形式注入新内容和新方法,科普宣传效果更加明显,广大公众参与科普更加踊跃,科普对街道、社区建设的作用越来越显现。
  5.深入创建,推动发展。在已成功创建首批19条广州市科普进社区示范街道的基础上,我们注重巩固原有成效,充分发挥示范带动作用,继续开展第二批16条科普进社区示范街道的创建工作。2007年10月,由市科协、市文明办、市科技局、华南植物园联合组成的专家检查组,对第二批16条创建广州市科普进社区示范街道进行了初评,2008年6月予以认定,使广州市的科普示范创建活动推上了一个新的高潮。
  (二)主要成效
  1.创建活动得到了全社会的普遍重视和广泛参与。“广州市科普进社区示范街道”创建活动,顺应了全面推进社区建设和加强文明社区建设的发展趋势,符合了提高市民科学文化素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时代要求,满足了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科学文化需求。因此,得到了各级党委和政府,各有关职能部门以及社会各界的普遍重视和广泛参与,形成了“党委和政府主导、科协组织牵头、职能部门协作、社会广泛参与”的新格局。各创建街道,都把科普工作纳入了文明街道、文明社区建设的年度计划和考核指标体系,摆上了党委和政府的工作议事日程。同时,还把科普工作与街道建设、领导班子建设、创文明城市、环境建设管理、人口优生优育以及文化体育活动等有机结合,既丰富了科学普及工作的内涵,又丰富了“三个文明”建设的科技含量。由此,创建活动成为了提高市民科学文化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的有效载体,各级职能部门密切配合,社会力量积极支持,广大市民群众热情参与,形成了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大科普工作格局。
  2.创建活动提高了全市科普工作和文明建设水平。
  创建活动推动了全市社区科普规范化建设和科普志愿者队伍建设。建立健全社区科普组织领导机构,街道、社区两级科普工作领导小组负责指导科普工作的开展。组建街道、社区两级科普志愿者队伍,成为科普工作的主力军。构筑社区科普的宣传阵地,建立街道、社区两级科普画廊和电子科普屏幕,创新了社区科普独特的活动模式。沙面街的“古树保护、养生保健”、大新街的“科普社区、学习家庭”、黄花岗街的“社区学校、博士指导”、沙园街的“科普乐园”、红山街的“科普活动中心”等,街道、社区两级科普特色活动均独树一帜。同时街道、社区两级科普经费也加大了投入。龙洞街在创建活动初期经费投入就高达100万元,海珠区滨江街2007年科普经费投入80万元,五年来全市科普活动投入经费共4600多万元。
  创建活动成为我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重要内容。广州市把科普工作列入了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文明街道、文明社区建设的总体规划和考核指标体系,把科普工作与社区开展思想道德建设、环境建设管理、人口优生优育以及文化体育活动等有机结合起来,丰富了社区科普的内涵,提高了文明社区建设的含金量。健康向上的社区文化氛围,建设社区资源共享的环境,协调共进和谐温馨的人际关系,推动了社区科普与文明社区建设的互动发展。金花街陈家祠百米科普画廊构思独特,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黄埔区鱼珠街120米长的科普画廊,被誉为全市第一长廊。贴近群众、贴近生活传播科学、传授文化、传承文明的社区科普志愿者,成为了文明社区建设的重要社会力量,让科普人越做越有味,越做越有作为,越做越有位置。
  3.创建活动推进了全市科普事业的创新发展。
  重视利用社会资源,拓展科普事业。海珠区新港街利用丰厚的商住社区资源,构建了社区科普画廊、社区科普中心和社区科普广场等“三位一体”的格局,形成了“商住社区科普模式”;荔湾区东漖街利用专业市场资源,建立了观赏鱼博览中心、盆栽花卉种植基地、观赏鸟类博览中心等大型科普示范基地,形成了“专业市场科普模式”;天河区长兴街利用科研机构资源,与华南农业大学、华南植物研究所、广州化学研究所等科普共建,形成了“院所-社区科普共建模式”等,街道、社区科普模式的创新,进一步推动了我市科普事业的创新发展。
  重视利用各自优势,创新科普的内容、形式和手段。海珠区已逐步形成了商住科普、广场科普、基地科普、校园科普的体系;荔湾区沙面街的军营科普、金花街的厂企科普、东漖街和石围塘街的市场科普;越秀区大新街的家庭科普、六榕街的网络科普;天河区龙洞街的电子科普、长兴街的院校科普;萝岗区夏港街、东区街的高新科技企业科普;番禺区市桥街的影视科普等。这些各显特色、各展风采、各取成效科普活动为我市科普事业的创新发展提供了学习借鉴。社区科普工作的深入开展,提高了市民科学文化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广州市科协“八大”确立的科普“重心下移(社区)”的工作思路,提出的“以社区为基础,以科普为动力,推动文明城市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工作设想,是新时期切实可行的社区科普工作之路。
  广州市科协在做好社区科普工作中,市民的科学文化素质不断增强,城市文明程度得到整体提升,爱科学、学科学、讲科学、用科学的良好风尚及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习惯,在社区基本形成;区、街、社区科普组织网络得到进一步完善,30%的街道成为市级科普进社区示范街道,100%街道有科普活动场所,能坚持开展经常性的科普活动,全市科教进社区覆盖面达到100%,普遍建立科普志愿者队伍;科普资源得以集成,科普资源共建共享机制基本建立,科普投入逐年增加,社会力量对科普活动的支持进一步增加;科普服务能力进一步加强,打造了一批精品科普基地、精品科普画廊、精品科普街、精品科普社区、精品科普家庭。社区科普工作是城市软实力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创建广州文明城市、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建设广东“首善之区”中发挥着更大作用。

分享到: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