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经济特区科学技术普及条例》系列谈之三
科普需要更多的首席科学家
《深圳经济特区科学技术普及条例》有一个亮点,那就是建立科学传播首席科学家制度。这是科普人才队伍建设中“高端引领”部分,除了要探索科普类不同专业种类资格和专业技术职务之外,还要有“真本领”、“权威”、“话语权”顶尖一类的专业人才。社会各行业、各专业领域需要科普“权威”,对某一行业、某一专业等领域必要时要引出新闻发布“高端”人才的“话语权”。为科普设立首席科学家,不是“大材小用”,更不是“小题大做”。做大做强科普,深圳需要更多的首席科学家,需要更多的科普志愿者。
让科学技术顶天立地,需要科学家拿出科普真本事。
谈到科技发展,研究的高度是“顶天”,普及的广度则是“立地”。对于科学家来说,创新和科普都是“本事”。科研有突破,成果有创新,这是真本事;把理论讲清楚,让科研接地气,这更是真本事。因为只有普通人能明白、看得懂、用得上,科学技术才会扎根现实的土壤。决定首席科学家高度的并不是自身的高度,而是代表厚度的塔基。
科学家扎根社会,还有着急迫的现实意义。今年全国两会,来自科技界的委员表示:好词都让骗子用了。中科院俞大鹏院士不久前就在深圳直言:“最近社会上满天飞‘量子’广告,什么量子护腰、除螨、美容广告,5000多块钱的量子鞋垫。我想告诉大家这都是骗人的!”
让科技创新活力迸发,需要科学家扮演科普引路人。
科技创新和科学普及是创新发展的鸟之双翼、车之双轮。科学发展史的研究者表示,19世纪初的工业革命,动力就是源自17世纪晚期的科学革命。在这个欧洲知识流动和技术扩散的关键阶段,企业家、科学家和技术发明家之间的交流和传播,加速了新技术新产品向社会基层的扩散和流动。
眼下即将迎来新一轮技术革命即的临界点,面对层出不穷的科学新名词,更需要“吃透”的科学家当好社会的引路。无论是量子还是纳米,无论是引力波还是暗物质,科学发现或者科技发展或许要等于若干年后才会大规模应用,但是公众的学习和关注本身就是推动科学前进的动力。
让科学素质大幅提升,需要科学家当好科普志愿者。
杨利伟是中国航天第一人,也是“科普中国”今年聘任的形象大使。在聘任仪式上,杨利伟说了一段意味深长的话:“科普不仅仅是把科学知识普及给大家,更重要的是通过宣传和呼吁,在全社会形成一种共识:科技工作者这个职业是神圣的,科研是有趣的,科学精神是高尚的。”
科普的作用是提升公民科学素质,但是和发达国家20%至30%的比例相比,我们的公民素质水平目前有着相当大的差距,十三五规划提出的目标还只是10%。正因为如此,强调科普不是“小题大做”,科学家们做科普更不是“大材小用”。深圳的科技传播首席科学家,其实是第一号科普志愿者,在其身后是日渐壮大的科技志愿者群像。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