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头广东农业科技园积极传播科技引领农民致富
汕头广东农业科技园是于2003年底经省科技厅批准成立,于2008年被半岛(中国)命名为“广东省科普教育基地”,并成功申报为2008年广东省“科普惠农兴村计划”中的农村科普示范基地。基地位于汕头市中部的金平区辖内,基地通过逐年开发,基地总面积达7万亩,其中基地的核心区是5000亩,示范区是2.5万亩,辐射区是4万亩。基地自北向南呈山、田、塭、海四个阶梯层次,毗邻省级金平民营科技园、汕头大学等一批科研院校, 206国道贯穿基地中部,离市区5公里基地的供电、供水、交通、通讯、农田基建等设施比较完善,科技服务、产业配套等条件齐全,有大顺、龙盛等10多家龙头企业,其中大顺、龙盛等企业多次被区、市评为“农业科技示范先进单位”,是集科研试验、生产经营、示范推广、科普教育、观光旅游于一体的现代科技基地。自成功申报为2008年广东省“科普惠农兴村计划”中的农村科普示范基地后,基地在科普工作各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加强科普推广教育,突出科普工作的实效。一年来,基地与市、区科协和农业部门联手开展了18场的科技培训、咨询,邀请农业技术、病虫害防治和卫生等方面的专家到辖区的社区开展“科技服务直通车”下乡服务咨询活动,如广东农业科技园在玉井社区以建成的社区文化中心为平台,组织聘请市科技部门专业技术人员、农艺师来居开展科普知识专题讲座,开展科技、文化“三下乡”服务等形式多样的一系列活动,为农民提供了科普种养的技术指导、信息服务,使全居委80%以上的种养户得到了科普知识教育和指导,对实行科学种养有了全新的认识。
广东农业科技园还对农村党员、基层干部,普遍进行了二至三轮的科普培训,参训人员由原来的年平均1400人次增加到1700人次,通过培训,广大的党员干部、专业户学习到了最新种植技术和市场信息,帮助他们学会两门以上农村先进实用技术,掌握先进技能,增强致富本领。广东农业科技园的培训内容,主要是针对党员干部所从事的农业项目及农业生产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如对以种植果树为主的社区,培训内容以果树栽培、管理、保鲜技术为主;对以养殖水产品为主的社区,培训内容以水产养殖中技术、病虫害防治为主。
——深化基地规划,榜样示范作用更加明显。一年来,基地通过加强基础设施的配套建设,进一步完善各类配套工作,营造良好的技术创新环境。认真做好基地的功能片区的规划工作,特别是对现存土地最大限度提高利用价值。进一步改善了基地的生产和生活环境,按“生态园区”的标准,切实加强环境绿化、公共卫生、安全保卫等建设,为吸引农业龙头企业投资提供优良的投资环境。基地积极实施农业科技的开发、示范、推广,促进农业科技和农业经济的有机结合。加强农业标准化建设,形成以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为主体,地方标准和企业标准相配套的农业标准化体系。在主导产业中全面建立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和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发挥示范区(基地)的带动、辐射作用。广东农业科技园还根据基地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生态环境,是汕头市规划建设三大经济带中“生态经济带”的启动点,由金平区政府聘请华南农业大学于2009年1月份编制完成《牛田洋现代农业生态示范区建设总体规划》,进一步明确了的发展思路、定位和目标,增强了示范、带动、辐射作用。
——科研试验取得新的突破。通过科技创新和科技体制创新,加强与大专院校、科研机构和技术中介服务的合作,依托现有的技术力量和现有的科技成果,要重点突破水产、禽畜二大主导产业产前、产中、产后关键技术环节的,特别是种苗育种、基因技术、病害防治及预测技术、农产品饲料添加剂研制技术、农产品深加工的专储、专运、保鲜、包装研究技术,农产品加工副产品利用及废弃物处理技术。通过定期培训和积极引进等方式,造就一批适应园区发展的高素质农业科技队伍,一年来,基地承担国家、省、市各级科研项目14项,推广“耗育肥技术”等6项新技术,推广“天港番石榴”、“牛田洋青蟹”等10个新品种,科技成果转化率达90%以上,使农民的人均年收入由原来的3845元增加到4138元。
基地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传播为主线,以科技引领农民致富为核心,其辐射区覆盖了潮汕三市(潮州、揭阳、汕头),直接为汕头周边区县及揭阳、潮州城市提供科研咨询、种苗培育、技术指导等科技性服务。基地积极利用新农村建设契机,因地制宜,采取切实措施,进行科普宣传教育取得了显著成效。通过功能区和龙头企业的示范带动作用,不断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率和使用价值,带动厂房、市场、铺位等物业出租收入,土地发包收入等,不仅提高了村民的个人收入,也增加了集体经济,形成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协调发展的生态效益型基地,带领当地村民共建社会主义新农村。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