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半岛平台 >基层科协>汕头>汕头市>半岛(中国)

汕头科技工作者系列报道

2018-06-05 来源:汕头市科协 【字体:
阅读:

5月30日是“全国科技工作日”。近期,汕头市科协联合南方+再次聚集汕头科技工作者,深入汕头各行各业生产一线,深入采访20位普通科技工作者。

挖掘他们在平凡岗位默默无闻、鲜为人知的故事,把他们一个个在劳动、奋斗、奉献中的真实感人事迹呈现给大家,旨在全社会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氛围,进一步激发汕头市的科技工作者创新争先的热情,在新时代新征程中振奋精神再出发,为广东“四个走在全国前列”,为汕头加快全面振兴、协调发展而努力奋斗!

汕头科技工作者系列报道,让我们把目光聚焦到环保领域的一位科研工作者。

“PM2.5”一个耳熟能详又陌生的名词,在老百姓的眼中,它是空气质量优劣的代表,在环保科研工作者眼中,更是探究空气污染来源的关键。近年来,汕头市的空气质量不断改善,空气优良率达到96%,响应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口号。

这一成果的实现,不可或缺的是其背后默默为人民服务的科技工作者们对工作的努力付出和对技术的刻苦钻研。现为汕头市环境保护监测站站长的肖亮洪就是其中之一。

肖亮洪是一名环境保护高级工程师,作为粤东区域中心站的负责人和学术带头人,长期致力于环境监测和环保科研工作,领导市环保监测站开展环境质量监测、污染源监测、环境应急监测和环境科研工作,建立汕头市空气质量新标准监测网、预报预警系统,完成空气细颗粒物来源解析、贵屿环境监测和土壤修复研究等专业技术工作,承担完成多项省、市科技计划项目,其中“汕头市贵屿电子废物污染土壤修复关键技术研究和综合示范项目”和“汕头市大气细颗粒物来源解析和防控措施研究技术项目”在2016和2017连续两年获得汕头市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牵头开展汕头大气污染物研究工作

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继发展的根本大计。随着社会发展,国家对环境保护的力度逐年加强;同时,民众的生活水平不断提升,对生活环境的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尤其是近几年,空气细颗粒物(PM2.5)的热度不断飙升,民众对它的关注度也在快速升温。

空气细颗粒物(PM2.5)是空气中的主要污染物,而弄清空气中PM2.5的来源是大气环境综合整治的关键。在此背景下,肖亮洪带领监测站的科技团队开展“汕头市大气细颗粒物来源解析和防控措施研究技术”研究项目,一来既为环境管理提供技术支撑,二来也为民众解疑答惑。

城市PM2.5来源复杂,区域环境、气象条件、产业和能源结构都是影响PM2.5组成的因素。为全面反映汕头不同季节、不同污染状况下空气细颗粒物的时空特征,项目研究自2014年12月开始分二期进行,第一期选取污染较重的冬春季节,第二期选取空气质量较好的夏秋季节。同时对我市六区一县和贵屿镇开展监测研究。

“由于汕头市区域环境复杂,各区域产业重心有别,源解析研究工作十分繁重。而且过程中还会遇到许多突发性因素,调查数据需要不断验证。”肖亮洪说,项目执行过程中应用了单粒子高分辨飞行时间质谱仪等国际先进技术手段,深入细致分析各种污染来源,机动车、燃煤锅炉、扬尘、海盐粒子,甚至是“拜老爷”烧纸钱都纳入其中,构建汕头本地化特征污染源谱库。

此外,还要在各个区域选择典型点位进行连续监测,结合空气自动监测站的同步监测,共检测获得5070万个海量数据,结合大数据分析,最终获取各种类型的污染来源在空气细颗粒物中的比例。研究结果表明,机动车尾气、燃煤、工业污染源分别占汕头空气细颗粒物来源的前三位。

“在这个研究项目中,我们更为细致,除了在不同季节外,我们还针对汕头各个行政区域进行分析研究,因为每个区域的环境、产业特点不同,污染源也不同,而且针对每个区域的情况给出分析报告和污染整治应对方案。”肖亮洪说,这是项目不同于其他城市项目的特别之处。

提前完成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目标

肖亮洪说,经过长达三年的努力,项目取得优异成绩。总体完成后通过了专家组验收,评审专家们认为项目结果较全面反映了汕头市大气细颗粒物时空变化特征,揭示了汕头各区域的大气细颗粒物主要污染来源,源解析结果合理可信。此外,项目研发了本地PM2.5源谱库,首次对电子废物拆解区和海岛县大气细颗粒物进行了源解析,填补了国内相关研究空白。

尤其是,项目相关技术和成果被汕头市政府及管理部门、环保产业单位采纳并推动实施,通过对机动车尾气源、燃煤废气源以及其他污染来源采取针对性的大气污染控制措施,重点对黄标车遥感监督监测及强制淘汰、大型燃煤电厂除尘脱硝改造、公交车尾气治理等方面落实专项整治行动。汕头市空气质量得到明显改善,提前两年完成第一个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目标。

项目同时产生经济效益约1200万元,并合作取得专利授权四项、计算机软件着作权登记证书三项、广东省高新技术产品证书一项、在订广东省地方标准一项,取得了良好经济社会环境效益。

干一行爱一行,发挥基层科技人员作用

肖亮洪自1994年从汕头大学毕业后就被分配到环境保护监测站工作,至今已有24年,他自诩赶上了毕业分配的末班车。“单位对汕大的毕业生还是很看好的,看中我们踏实肯干的精神。”

而肖亮洪一开始也是从基层技术人员做起,爬烟囱、出海采样、分析化验、应急监测等等都经历过。“算是一步一个脚印走过来的吧。”肖亮洪说,自己也觉得环保工作利国利民,要干一行爱一行。采访中,肖亮洪一直强调自己是一名基层环保工作者。

“作为管理者,我觉得要把基层的科技工作者用好。从吸纳人才、培养人才方面,我们也做了一些工作。例如跟汕大等高校长期合作,引进了很多研究生,在这里扎根成长,发挥他们的作用。”目前,在肖站长的带领下,汕头环保监测站已经组建了一支高素质的科研工作团队,具有博士和在读博士2名,研究生13名,取得高级工程师职称的人员23名,工程师14名,在粤东区域的环境监测工作和针对环境空气、饮用水源保护、土壤调查修复、贵屿练江污染综合整治等重点环境问题的研究中发挥突出作用。

提到汕头市的科技创新氛围,肖站长回答说:“这几年明显好多了,政府更加重视。”为了使科技创新氛围更加浓厚,他还建议:“不仅要招揽吸收高端科技带头人,留住和培养基层科研技术人员也尤为重要,要发挥基层科研人员的作用,我们要从小做到大,不能急。”

汕头要以事业留人,更要以感情留人

在近期全国各地“抢人”大战,纷纷出台引才的优惠政策的背景下,肖亮洪对此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要事业留人。引凤先要筑巢,通过搭建科研平台,畅通发展渠道引进人才;汕头财力有限,更要宣传环境优势、教育优势、区域优势,用好人才政策。如果人才’到此一游’,那等于没有引进。”肖亮洪强调,要给人才搭建发挥作用的平台,架起施展抱负的舞台,真正让人才在事业上有成就感、工作上有获得感。

“服务科技工作者,重点在关心,重点在政策。加强对科技工作者的联系和服务,更加重视科技工作和人才队伍建设,给予人文关怀,帮助改善工作和生活环境,从衣食住行等细微处着手,解决后顾之忧。”肖亮洪说,要事业留人,更要以感情留人,适当提高相关补助津贴,让人才安心工作、敬业奉献。宣传爱才惜才的理念,营造尊重人才、重视人才的良好氛围。

“市委市政府对科技工作者的服务,可以通过行业协(学)会,承接政府职能转移。可以更加知根知底,了解科技工作者的需求,搭建交流互助的服务平台,更好地为科技工作者服务。”肖亮洪提到:“例如我市的科协和检验检测学会,就在科技创新发展和服务科技工作者方面做了大量扎实的工作,应该继续强化,发挥行业学会的专业服务优势。这也不失为一个留住人才的好方法。”

采访中,肖亮洪还介绍了已经建成的“汕头市空气质量预报预警和发布系统”,每天电视和网站上与市民息息相关的空气质量状况和预报,正是来源于这里。还有科研团队正在开展的空气臭氧污染研究、练江污染监测研究等项目。这支基层的科技工作者队伍,正继续以“求真务实、开拓进取”的精神,牢固树立“监测为民”思想,坚持“科学监测”的理念,默默地为生态文明建设贡献一份力量。

【全媒体记者】余丹

【实习生】赖秋平

分享到: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