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头科技工作者系列报道
5月30日是“全国科技工作日”。近期,汕头市科协联合南方+再次聚集汕头科技工作者,深入汕头各行各业生产一线,深入采访20多位普通科技工作者。
挖掘他们在平凡岗位默默无闻、鲜为人知的故事,把他们一个个在劳动、奋斗、奉献中的真实感人事迹呈现给大家,旨在全社会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和尊重创造的良好氛围,进一步激发汕头市的科技工作者创新争先的热情,在新时代新征程中振奋精神再出发,为广东“四个走在全国前列”,为汕头加快全面振兴、协调发展而努力奋斗!
汕头科技工作者系列报道,让我们把目光聚焦到化工行业的一位科研工作者。
酞菁产品,一种主要用于颜料、光电、太阳能、催化等高新技术领域的蓝色色素。生产酞菁产品的车间,到处都是一片蓝色。车间三班倒制,投料、操作、记录,每个环节都需要工人自己摸索着做。郑少琴,也曾是其中的一员。
1998年,郑少琴毕业于广州大学轻工化学系。作为思想较为传统的潮汕人,毕业后,他选择了回家乡发展,在化工企业工作。
从一名车间实习技术员,到车间管理,再到获得13项专利的研发中心主任、化学工程高级工程师,郑少琴在化工领域工作了20年。访谈中,记者感受到更多的,是郑少琴投身科研的坚持和热爱。
“没有做不到,只有做的不够好”
郑少琴的第一份工作是在生产铜酞菁粗粉的车间做实习技术员。“其实就是分配到车间,和其他工人一样轮班。”没有培训,没有工程师带领,郑少琴对车间工作一无所知。他开始一点一点地问,一点一点地学。
上班时,他随身带着笔记本在车间画工艺流程图,自己总结生产工艺和配方。两三个月后,他已把整个生产流程基本摸透了。
不久,郑少琴升为车间管理,主要负责生产工艺。之后,由于公司扩大产量,进行技术改造,他被调往技术部参与新厂房的筹建。
2005年,郑少琴研发了系列酞菁类功能性色素。2008年采用新技术成功开发替代了进口的新产品“呋酞啰近蓝”,产品生产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研发呋酞啰近蓝时,由于时间紧迫,人员配置不足,产品的资料搜索、配方、试验、分析检验都得我们自己完成,”这是他多年来从事化工技术研发工作中印象最深刻的一次,“除了吃饭、睡觉外,一整天呆在实验室,每天要花费十五六个小时做试验。”郑少琴回忆。
该产品研发成功后,完成了年产1200吨的功能性染料产业化研究及生产车间建设并成功投产,一年之内就替代了国内80%以上进口产品,为公司贡献年利润2300多万元,并获得了两项发明专利。
2011年,郑少琴又研发了印刷电路板感光乳剂制造工艺及配方,并负责建成了年产600吨PCB感光乳剂生产车间等项目,其申请并获得的授权专利已达13项。
2014年,他决定挑战自我,从感光材料转而研究粘合剂及涂料,于是加入汕头市鑫源化工科技有限公司研发中心。得益于研发平台的技术支持和团队的努力,他主要参与的“复合转移法印刷玻璃卡纸专用高光乳液关键技术研发”项目获2016年度汕头市科技奖一等奖。
“没有最完美,只有更完美”
作为化工技术研发者和生产管理者,郑少琴更“偏爱”化工技术研发的工作。“因为研发不会花时间在管人、管物上,有更多的时间来思考如何创新。”
从事化工技术研发20年,郑少琴对于技术革新的追求和科研的热爱从未停止。他认为,对他科研发明的驱动力来自三个方面。
一是自身的科研兴趣。“浓厚的兴趣可以促使我深入地钻研问题。”郑少琴说,他从小就喜欢拆装各种电子产品,还曾用废旧电机制造水泵、风扇和风力发电装置等,对于各种创新事物很感兴趣,对其原理总是想要了解透彻。
二是对科研成果应用价值的看重。“我觉得科技最终就是用来改善人类生活的,能够应用或者有市场,才需要去研发。”他主要参与研发的“复合转移法印刷玻璃卡纸专用高光乳液”大幅度节省乳液用量,提高印刷玻璃卡纸生产效率,降低生产印刷玻璃卡纸成本,优于国外同类产品,产业化后年新增产值5千多万元。
三是完美主义的性格特点。郑少琴评价自己为“完美主义者”。对于任何东西,他总想做得完美,即便是已经完成的项目成果,也想要无限改进,最大可能地提高应用的效果和简便程度。“我觉得技术人员就应当有工匠精神,精益求精。没有最完美,只有更完美。”正是因为对技术成果的完美追求,2017年,郑少琴荣获汕头市优秀发明人奖。
但在郑少琴看来,自己并不算“成功”:“就之前取得的科研成果而言,我不过是做了一个技术工作者该有的坚持。”
他也时常在项目中碰到“瓶颈”,有时甚至感觉已经走到“山穷水尽”,但他选择了坚持。“做科研首先要有信心。相信人的潜力是无限的,只有做得不够好,没有做不到。其次是在实施上要有坚韧的耐心,要沉得住心,用工匠精神去面对和解决一个个难题。坚持下去,问题就会慢慢地解决,又会豁然开朗,”郑少琴认为,“科技在进步,不学则退,要保持求知的心态,做一个多学科的技术工作者。”
感谢家人支持分担,憧憬汕头科研未来
作为技术工作者,郑少琴没有太多的应酬,生活基本是家和单位“两点一线”。在他看来,工作、生活和家庭不存在冲突。科研是脑力劳动,他随时随地都可以思考问题,他甚至在公司的接送车上完成了感光乳剂冷冻机的构思和初稿,因此把工作带回家做是再正常不过的事。 科研工作占据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郑少琴最想要感谢妻子的支持和陪伴。“这么多年来一直她承担着家庭和生活的事务,我才能有更多的时间投身研发工作。在汕头做研发的工资微薄,很多技术人员都转做业务了,但她一直支持我做我感兴趣的研发。”
目前,郑少琴所在的汕头市鑫源化工科技已被认定为省级工程技术研发中心,研发平台建设和研发资金投入都有了很大的提升。而两年来,他进行了上千次试验的“无溶剂双组份镭射转移涂料”终于研发成功,接下来将继续进行应用推广和总结验收等工作。
谈及汕头化工科研的未来,郑少琴认为人才和设备是在激烈的科研竞争中占优的关键。企业给予了他良好的研发设备和平台,他憧憬汕头能引入更多的人才参与到化工科研工作中。“人才是创新的源泉,是经济发展的实力。”他表示。
身边的伙伴陆陆续续地离开汕头,北上广寻求机会。有朋友曾劝说郑少琴到珠三角发展,“我一直没有走,我的家乡在这里,我希望能为家乡的科技发展做一点贡献。我也相信汕头会越来越好!”
【全媒体记者】余丹
【实习生】蒋楚珊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