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海上丝绸之路陶瓷冶炼大港”论坛开幕
乘风破浪正当时 海上丝路展新姿
“佛山的陶瓷、铁器、丝绸,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外销品;古代佛山的城市发展,是西方海洋经济文化进入中国,带动资本主义萌芽的生动写照,这同时也揭示陶瓷业在经济文化上,具有为佛山定位海上丝绸之路‘大港’的能量和领潮地位。”
论坛现场(佛山市陶瓷学会晏宁 摄)
由广东省政府特聘参事、广东省海上丝绸之路研究开发项目组组长、珠江文化研究会创会会长黄伟宗教授领衔,10余位国内陶瓷领域专家学者,6月29日齐聚“佛山:海上丝绸之路陶瓷冶炼大港”论坛,围绕佛山谋划在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中如何确立新定位,利用国家“一带一路”战略资源推动佛山产业转型升级,展开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
佛山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赖紫宁同志致辞(佛山市陶瓷学会晏宁 摄)
古代佛山留下丰富海上丝路遗产
始于秦汉的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广州一直是始发港,而佛山则是重要的货源地。数百年间,佛山陶瓷、丝绸、铁器、中成药等,源源不断运往东南亚、欧洲、拉美各国。独特的地理位置使相邻的佛山和广州城成为南北商品互输、海内外商贸互通的枢纽,繁荣的商贸与制造业相互促进,更加速了佛山的城镇化。
到明清时代,佛山已发展起规模较大的陶瓷、冶铁业,丝织业、棉染织业也有了相当的规模,佛山陶器、铁锅、丝绸等行销海内外,享有极高的声誉。随着海上丝绸之路带来东西方互通、陶瓷、冶铁、丝绸三大手工业的兴旺和商品经济的飞跃发展,推动佛山成为较早实现商业化和市民化的城镇,与北京、汉口、苏州并称“四大聚”,又与湖北汉口镇、江西景德镇、河南朱仙镇齐名为我国“四大名镇”,逐渐成为影响巨大的岭南经济都会之一,并延续发展至今。
制造业与商贸的结合奠定了古佛山城市发展的经济基础。史料记载,清乾隆时期佛山共有622条大小街巷,城镇化发展的盛况,可用“商铺、市集、作坊如林”来形容。生气蓬勃的佛山因此在中国古代城市发展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辉煌印迹,成为古佛山留给后人的经济文化遗产。
广东省人民政府特聘参事黄伟宗教授作专题发言(佛山市陶瓷学会晏宁 摄)
佛山市陶瓷美术学会副理事长刘孟涵同志作专题发言(佛山市陶瓷学会晏宁 摄)
华南理工大学黄修林教授作专题发言(佛山市陶瓷学会晏宁 摄)
广东省珠江文化研究会“地域与文化基地委员会”委员杨龙胜同志作专题发言(佛山市陶瓷学会晏宁 摄)
华南农业大学吴建新教授作专题发言(佛山市陶瓷学会晏宁 摄)
广州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员闫晓青同志作专题发言(佛山市陶瓷学会晏宁 摄)
打造“大港”“名城”提升城市竞争力
2013年,“一带一路”作为中国国家发展战略构想被正式提出;2015年,我国在博鳌亚洲论坛年会正式发布《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方案,提出包括加强广州等沿海城市港口建设等一系列主张,旨在以扩大开放倒逼深层次改革,创新开放型经济体制机制,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打造参与和引领国际合作竞争新优势。
古老的丝绸之路在跨越时空的宏大构想中,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因为特殊的地理位置和产业特色,佛山在千年海上丝绸之路中曾担当重要角色。面对新的历史机遇,正谋求经济社会转型升级的佛山,该以怎样的姿态投身21世纪穿越世界古今的汹涌大潮?佛山应当如何整合历史文化品牌资源,提升城市核心竞争力?来自国内经济文化领域专家们认为,佛山必须认真思考、积极应对。
由佛山市政府、广东省珠江文化研究会主办,佛山市科学技术协会、佛山市文广新局承办、佛山市陶瓷学会协办的“佛山:海上丝绸之路陶瓷冶炼大港”论坛,邀请广东省政府三位特聘参事黄伟宗教授、司徒尚纪教授和王元林教授,会同国内经济文化领域的专家学者,近日齐聚佛山陶瓷发源地石湾,实地考察。围绕佛山如何加快融入“一带一路”国家战略、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陶瓷冶铁大港展开深入探讨,建言献策。
佛山市政府和广东省珠江文化研究会主办的“佛山:海上丝绸之路陶瓷冶炼大港”论坛,6月29日在佛山市禅城区石湾举行。
专家们认为,国家大力实施“一带一路”战略,广州一佛山“同城化”建设如火如荼推进,佛山应抓住天时地利良机,确立新定位、树立新理念、制定新举措,打造世界“一带一路”陶瓷冶炼丝绸文化“大港”、“名城”,凸显佛山城市品牌形象,提升产业经济核心竞争力。
“实际上佛山近些年的建设,已经在朝着打造现代大港、名城的方向努力。”黄伟宗多年对佛山经济社会发展保持密切关注,在他看来,近年佛山陶瓷、冶炼(铝型材为代表)、丝绸三大传统产业领域的发展和外销持续上升,就是有力实证,显示佛山相关产业不仅过去是、现在也仍然具有世界性的辐射影响力。
他进一步建议,佛山应该充分发挥良好的基础优势,抓住广佛“同城化”建设的机遇,积极谋求转型升级为与广州南沙同体的陶瓷冶铁丝绸产销“自贸区”,谋求更大发展。
主题对话(佛山市陶瓷学会晏宁 摄)
佛山市科协引智聚才助力城市升值
“佛山在海上丝绸之路中的定位”项目,自始至终得到省市领导的高度关注和支持。
据佛山市科协党组成员、专职副主席葛振海介绍,根据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的指示,2015年9月佛山市科学技术协会联合市文广新局,在广东省珠江文化研究会的支持下,启动“佛山在海上丝绸之路中的战略定位”项目。项目内容包括调研古代佛山陶瓷、铁器、丝绸的生产与外销情况;佛山在广东建设“一带一路”战略中的定位和作用,并以此为基础,举办以丝绸纺织产业和陶瓷冶炼产业为主题的两场“一带一路”高端论坛。
“今年3月22日我们在西樵成功举办‘佛山:海上丝绸之路丝绸产销大港’论坛,邀请多位院士专家为我市实施‘一带一路’战略建言献策。”葛振海说。
根据课题调研和论坛交流成果,黄伟宗教授撰写完成关于佛山海上丝绸之路及丝绸文化的调研报告,提出创建六大丝绸立体博览园的设想,在《省政府参事建议》第4期发表,广东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徐少华对该建议作出重要批示,指示省“一带一路”办会同佛山市进行研究,提出指导意见。
在充分征求禅城、南海、顺德三个区政府和市经信局、市文广新局等五个部门意见的基础上,市科协向市政府提出,鉴于立体博览园建设牵涉用地、资金、规划等问题,建议站在全市一盘棋的高度,科学论证、统筹谋划、积极推进,着力把立体博览园群打造成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沿线标志性景观,促进城市品位、档次和价值提升,进而把佛山打造成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城市和我国乃至全世界重要的旅游目的地。
“这一点,与市委、市政府把佛山打造为一个宜居宜业宜创新的高品质、现代化、国际化大城市是高度契合的。站在海上丝绸之路新的历史起点上,佛山抢先发力,恰逢其时。”葛振海说。
高端访谈
佛山要树立世界“大港”视野和格局
——专访广东省人民政府特聘参事黄伟宗教授
黄伟宗教授接受佛山电视台专访(佛山市陶瓷学会晏宁 摄)
21世纪的“一带一路”建设成为国家战略,作为广东省政府特聘参事、广东省海上丝绸之路研究开发项目组组长、珠江文化研究会创会会长,黄伟宗教授此前带队对佛山融入“一带一路”建设进行专题调研,研究成果发表在《省政府参事建议》,引起省市各级政府高度重视。
“佛山在延续千年的海上丝绸之路上曾担当过重要角色,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和货源地。佛山的发展历史洋溢着浓厚的海洋经济文化特色。”
围绕佛山应当以怎样的姿态融入国家战略并乘势发展,黄伟宗在万言调研报告中提出,佛山在对辉煌传统及其精神的承传与弘扬中,尤其在珠江文化、海洋文化和海上丝绸之路的意识和实践上,应当有更多的超前理念和积极举措。
借力造势铸造世界性品牌
“海上丝绸之路主要是陶瓷冶铁丝绸之路。”黄伟宗说,佛山千年以陶业领衔、民营主导、江海为脉,古时佛山的陶瓷、铁锅、丝绸一路出海,久有“甲天下”之盛名。遗憾的是从古至今,人们很少从海上丝绸之路经济文化的高度,去为佛山作出确切的文化定位,去把握佛山的文化资源建设。
新形势下,佛山要有更高远的视野和格局。黄伟宗认为,佛山亟需解开历史的“千年名镇”包袱和观念束缚,将“镇”的狭隘视野和观念,扩大为现代的世界“大港”的观念和视野; 结合传统产业优势,以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陶瓷冶铁丝绸大港”为目标,实施创新驱动,进行转型升级。
广州与佛山的“同城化”建设,已升格为国家发展项目,无疑为佛山发展带来巨大利好。但是,黄伟宗提醒说,如果因此而将佛山视为将变成类似番禺、花都那样成为广州的一个“区”,没有独立发展的必要或前景了,是对“同城化”的误读。
他认为,“同城化”主要是指在经济和交通上相互成为无障碍的有机整体,尤其对于佛山而言,原有的经济文化传统和优势,不仅应很好保持、大力发挥加强,更应借力造势,铸造世界性的品牌,不失时机地将佛山转型升级为“一带一路”下的陶瓷、冶铁、丝绸世界名城。
让传统和产业文化活起来、飞起来
针对佛山如何更好融入国家“一带一路”建设,黄伟宗提出三大建议:
确立新定位:打造“千年海上丝绸之路陶瓷冶铁丝绸大港”。
树立新理念:将佛山传统的产业文化优势,融入到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陶瓷冶铁丝绸大港建设发展中;利用广佛“同城化”建设,打造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陶瓷冶铁丝绸世界名城;打造与广州南沙同体的陶瓷冶铁丝绸产销“自贸区”。
为此他建议佛山整合现有产业、文化和社会资源,围绕三大特色产业规划建设9个博览园;对传统产业文化的特色优势,开展四“化”建设:即座标化、节日化、科技化、旅游化。把9大博览园作为佛山的文化座标进行建设,在其中加入现代科技元素,使传统和产业文化长上现代科技翅膀活起来、飞起来;把特色产业与各种传统民俗文化节结合起来,将各大博览园与其他旅游资源及项目和线路结合起来。
专家建言:建9大博览园搭建城市立体坐标
黄伟宗建言佛山:整合社会的以及产业、文化、品牌资源,规划打造9个立体博览园,为建设“一带一路”陶瓷冶铁丝绸“大港“、“名城”、“自贸区”搭建立体坐标。
9个博览园包括:海上丝绸之路科技博览园、“中国陶都”博览园、“石湾公仔”博览园、“千年冶铁”博览园、丝绸与人类文明博览园、桑基鱼塘博览培训园、香云纱博览培训园、南丝世界博览体验园、丝绸工艺博览培训园。
“建设专业性的立体博览园,是现代经济文化建设的一种新模式。”黄伟宗说,每个博览园的专业内涵,都应立足本地,穿越世界古今,凝文化于科技,汇传统于现代,将经济、文化、贸易、会展、交流、联络、表演、游览、科技、培训、工艺、种植、体验、旅游、度假、养生。
相关链接
石湾陶业甲天下
自古以来,石湾陶与景德瓷齐名,为中国陶瓷业的两大顶峰之作。
“起于碗碟,发于瓦脊”的佛山石湾陶业,一直都是生产民间生活与精神需要的产品,林林总总的日用陶、手工业陶、建筑陶、丧葬陶和美术陶瓷产品,几乎遍及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
民用为主的陶器生产和产销自由的民窑性质,成为石湾陶千年薪火不熄的活力之源。千百年的发展进程中,石湾陶更以善仿善创著称,消化吸收中国八大瓷系的造型与釉色之美以及装饰手段,并且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拥有广阔的海内外市场。清代《广东新语》中有“石湾之陶遍两广,旁及海外之国。谚曰:石湾缸瓦,甲于天下”的记载,显示石湾陶瓷在中囯海上丝绸之路史上的重要地位。
专家说法
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教授司徒尚纪
海上丝绸之路又称陶瓷之路或陶铁之路,佛山是一个典型代表。佛山冶铁、陶瓷生产历史悠久,文化内涵丰富,产品除销售国内市场以外,也大量出口东南亚、欧美、日本等地,佛山也因此成为海上丝路一个重要节点和亮点, “一带一路”建设背景下,应充分认识和高度评价佛山这方面历史地位和作用,珍视这笔历史文化遗产,大力继承弘扬。
华南理工大学陶瓷文化研究所所长黄修林
顽强生存发展了1000余年,历久不衰的石湾陶塑题材甚至被认为“堪称一部浓缩的中国民俗文化百科全书”。著名的“瓦脊艺术”和“石湾公仔”,通过海上丝绸之路遍布东南亚地区,这是一件令艺术史家震惊不已的事情。
广东省社会科学院产业经济所研究员潘义勇
陶瓷是佛山最具优势的传统产业之一。改革开放以来成为佛山的重要经济支柱,成为佛山标志性的产业符号,形成了产业集群和成熟的产业链,成长起一批龙头企业和品牌,产业生产规模、会展辐射都具有世界性的影响力。
佛山要建设海上丝绸之路的陶瓷大港,要在全球中高端市场占有份额,需要运用新思维和智慧,对国际陶业发展趋势和中高端市场深入研判和把握,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提高企业形象,打造品牌经济,积极应对新挑战。
华南农业大学历史系教授吴建新
不是所有四大名镇都延续了古城的经济特色。改革开放以来,佛山传统产业跃上一个新的台阶,当代佛山如何承继和发扬传统优势,发展和升级传统制造业,使其以崭新的面貌出现,不仅是一项经济措施,还是重要的文化措施。
广州市文博研究院研究员闫晓青
自古以来,佛山在全国乃至全世界影响力最大的是佛山陶瓷。南风古灶是佛山陶瓷的杰出象征,五百年来窑火不断的南风古灶见证了中国陶瓷业风雨历程。
国家已将海上丝绸之路史迹列入2018年中国唯一的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项目,佛山也应加快南风古灶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步伐,进一步研究其蕴含的历史价值、科学价值和艺术价值,唤醒并培育市民的文化保护意识,让文化遗产融入现代生活,通过系统化设计丰富佛山海上丝绸之路文化资源的整体功能,提高佛山城市的文化软实力,带动整个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佛山市陶瓷学会理事长、金刚集团董事长冯斌
1984年,佛山从国外引进第一条墙地砖生产线,开启了中国现代建筑陶瓷的发展历程,经过30多年的飞速发展,中国成为世界第一生产大国。在这个发展过程中,佛山陶瓷企业的带领作用功不可没。
国家启动“一带一路”发展战略,为佛山陶瓷开拓“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市场开辟了新的道路,前景十分广阔。佛山市陶瓷学会为我们的会员企业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提供积极的技术支持。我们支持陶瓷行业传承历史、创新未来,不仅提升佛山的城市形象,更丰富佛山陶瓷的品牌内涵,延续和发扬佛山陶瓷在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上的辉煌。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