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届“詹天佑杯”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作品展示会开幕
为青少年踏上科技事业铺路
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科技教育在青少年教育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位置。在南海区,一条以科技教育促科技事业的道路正在铺就。
12月14日,第十六届“詹天佑杯”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作品展示会开幕。活动由佛山市南海区科学技术协会、佛山市南海区教育局、佛山市南海区科学技术局主办,佛山日报社南海全媒体中心、广工大数控装备协同创新研究院承办。其不仅展示了今年全区青少年优秀创新成果,也展示了南海区科技与教育紧密结合、夯实科技事业基础的工作成效。
首设擂台赛青少年比拼创新创意
“詹天佑杯”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是南海区历时最长、参与人数最多的青少年科创活动,已纳入区教育综合改革重点特色教育项目,成为区、镇、校级科技创新、科普阵地、素质教育的重要抓手。
今年,南海有十多万名师生参与各级青少年科技活动,创作1万多件科技作品,筛选出近2500份作品参赛,有超过200份作品在11月份进行的评选中获得一等奖,并上送佛山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在市赛中,南海区获得一等奖的项目共有71个。
这些作品包含了青少年的奇思妙想。在活动中,石门实验小学509班的潘羿帆介绍了他创作“多功能公共座椅”,他的作品有着植物仿生学的理念。“这款公共座椅以大叶铃兰为造型,大片的叶子上带有太阳能板,除了日常的遮阳避雨,还能在晴天把太阳能转化为电能备用;叶子上的叶脉纹路,可以在雨天把雨水导流到底部的圆形空心座椅内;照明的灯光是铃兰的花朵,可以根据天色变化调节灯光。”潘羿帆说,创作过程让他真切体会了智能科技的魅力。
这样的作品还有很多。值得关注的是,青少年创作的作品大多数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具有实用价值。
为了提升活动的影响力,南海区特别在展示会上设置了“擂台赛”环节,由联和吴汉小学、里水和顺一中联队与大沥实验小学、金沙中学联队现场“打擂”。中小学生将自己的作品带到台上,现场“碰撞”创意。和顺一中学生许博庆研究了“一种多功能海上支援船”并制作了模型,她希望解决海上船只故障维修需要拖回船厂、时间成本过高的问题,提出设计一款有升降平台的救援船。“救援船如果使用吊臂,有可能因为被救船只太重而侧翻。经过几天思考,我把救援船设计为双船体,升降平台在两个船体中间,解决侧翻问题。”许博庆表示。她的创意收获了现场的阵阵掌声。
擂台赛中,两组队员还相互提出对方作品的问题,在火花四溅的交流中,科技创意得到提升。
科技+教育探索青少年成长新路径
至今年,“詹天佑杯”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已经不间断地在南海举办了16年。每年参加活动的人数、影响的范围都在不断扩大。
“100多年前,中国铁路之父詹天佑出生于广东省南海县。他小时候就喜欢研究螺丝、齿轮、机器,幼年的兴趣也奠定了他的事业。”佛山市南海区科学技术局副局长沈海泱表示,这正是科技教育的意义所在。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是一项全国性的活动,除了区级赛事,还有市、省、全国的创新比赛,具有较强的示范性、导向性和群众性,是提高青少年科技创新的有效载体。
2019年,从“詹天佑杯”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脱颖而出的南海区青少年,在各级大赛中取得优异成绩。全区今年获得全国一等奖1项、全国二等奖2项,省级一等奖4项、省级二等奖4项; 在第34届全国青少年创新大赛中,石门中学学生苏畅的《基于一致性哈希算法的区块链优化模型》取得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成果竞赛项目一等奖,桂城海三路小学梁展秋老师辅导的《机械人总动员》取得全国科幻画一等奖。
“科技与教育的深度融合,也为青少年铺就了一条新的成长道路。很多参加科技创新大赛的学生,在国际比赛中取得佳绩,收到了国际高校的入学邀请。”佛山市科学技术协会科普部部长卢钻表示。
区教育局、各学校也越来越重视科技教育。一批优秀的科技老师涌现,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在展示会活动中,华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恒大南海学校科技辅导老师刘军分享了他的教学经验。他表示,近几年,他开设了《简单机电机械》课程、《编程与电子元器件应用》课程、《创新发明》课程共3门校本课程,学校另一位科技老师开设了3D打印课程,科技教学内容越来越丰富,孩子和家长的热情也越来越高涨。
善用资源 搭建社会化科普大平台
在科技创新大赛这一抓手工作的基础上,南海区还不断创新形式,运用区内各种资源,拓宽了青少年科技学习的广度。
截至今年,佛山市南海区已经连续4年在“詹天佑杯”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特别设置3D打印设计赛。这一紧密与工业发展需求相关联的主题,依托的就是南海区内的科普基地广工大数控装备协同创新研究院。每年的大赛前期,研究院都会组织学校的科技老师开展培训。“今年在3D打印建模软件培训的基础上,很多学校提出了电子电路等更进一步的培训需求。学生作品的水平也越来越高。”研究院教育装备事业部管理师庞婉仪表示。
在今年展示的优秀作品中,很多学生以3D打印为辅助,进行发明创造。例如狮山镇桃源小学李毅红老师辅导的作品“枪靶闹钟”,就是使用3D打印进行外观设计,利用光线传感器对闹钟进行控制。桂城街道桂江第二小学提交了众多精美的3D打印作品,学生在结构设计、颜色搭配上都有非常好的创意。
值得一提的是,桂江第二小学的3D打印课程也申请到了南海区科普扶持专项资金。该专项资金针对示范项目(科普教育基地、青少年科学教育特色学校和科普社区)的创建、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以及开展科普、科技教育特色项目给予政策上的专项扶持。
通过政府-企业-媒体-学校-社会各界的广泛联动,南海区搭建起社会化科普大平台,实现了学校教育和大众教育联动、科普课程和科普实践融合。科普教育工作的开展更加系统化,氛围也越来越浓厚。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