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半岛平台 >基层科协>佛山>南海区>半岛(中国)

佛山市南海区搭建科普教育体系,探索发展新路径

2019-01-04 作者:毛蕾 来源:佛山日报 【字体:
阅读:

2018年最后一个工作日,佛山市南海区科协联同佛山市南海区教育局举办第15届“詹天佑杯”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作品展示会,对大赛评选出的优秀青少年发明、画作等创新作品进行集中展示。15年来,“詹天佑杯”已经成为佛山市南海区挖掘青少年创新的金字招牌,参赛人数、作品数量以及通过该平台选拔并在全国、省、市大赛上获奖的作品数量都在逐年递增。

展示会也是佛山市南海区科普工作的总结会。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的要求。作为制造业强区,南海区近年来不断做出探索,让科技创新与科学普及实现“比翼齐飞”。2018年,佛山市南海区出台佛山市五区首个综合性的科普扶持专项政策,希望调动各方资源,参与到全民科普中。科普实践活动形式也在不断创新,全区初步搭建起了科普教育体系,巩固创新发展的“基石”。

十五载“詹天佑杯”让青少年成创新主角

防污染的调料盒、不求人健身固脚器、冲击钻灰尘自动收纳器……作品展示会上,优秀的青少年创新作品让人目不暇接,青少年的想象力化作实物,接地气解决了生活难点问题。

这些发明创造都是第15届“詹天佑杯”青少年创新大赛涌现出的。本届大赛,全区青少年创作出1万多件科技作品,筛选2024件参加区赛的评审,其中203件作品参加市级大赛。从数量来看,区级作品比去年增加181件,入选市赛作品增加7件,无论是参与人数、作品质量、获奖情况,都呈现出逐年上升势头。

通过连续15年的举办,“詹天佑杯”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已经成为学校科技教育的推动力量。“刚开始时,有一些声音认为这个比赛对于学生来说太难了,慢慢地我们发现,青少年的创意反而是更好的。他们通过发明创造也加强了对平时所学知识的认识,实现对学科教育的全覆盖。”南海区大沥实验小学老师刘少君表示。如今,大沥实验小学已经把科学课程系统性地输送给每位学生,并且自创科技教材,深化科普教育工作。

一些学生也通过创新大赛打开科学世界的“大门”,找到了学习乐趣。获得第15届“詹天佑杯”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一等奖和第34届佛山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一等奖的作品“带吸管的防污染易拉罐”,就是孩子在生活中找到的创意。“有一次我和家人自驾车去桂林,我正在开心地喝着饮料,妈妈一刹车,饮料弄得我满脸都是。”作品的创作者、大沥实验小学四年级学生林家豪讲述了课题产生的过程。这个发明涵盖了易拉罐设计的完整方案,解决易拉罐灌口容易污染、饮料易洒出、开盖后不易存放等问题。“发明非常有意思,长大以后我也希望成为发明家。”林家豪说。

连续多年举办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让青少年成为科技创新的主角,为城市未来的发展埋下创新火种。南海区青少年科技创新的质量也在不断提升。近三年来,区内青少年通过“詹天佑杯”评选出的作品获得全国一等奖4项、省级一等奖11项,一些项目也参加了国际大赛,取得优异成绩。

发挥制造业创新优势丰富科普资源

“詹天佑杯”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已经连续三年加入了3D打印设计竞赛。今年在3D打印的基础上,一些STEAM跨学科创客作品涌现。青少年利用3D打印结合化学知识、感应系统、机械原理等,创作出了完整、可应用的发明。

例如海三路小学学生李逸轩创作的“远程操控多功能智能风扇”,内部利用超声波传感器和温度传感器,基于人和风扇的距离、环境温度等因素自动调节转速,外部则应用3D打印,设计了造型卡通的外壳。展旗学校学生周航宇则利用3D打印制作了一个“智慧城市”的完整模型,城市的楼宇、轨道、山体都栩栩如生,可以应用到城市设计中。

“近三年来我们都在进行3D打印赛的辅导工作,以往是召集学校的科技老师统一培训,这届活动中我们也走进校园上门授课。”广工大数控装备协同创新研究院教育事业部管理师庞婉仪表示。作为服务本地创新工作的国家级孵化器,研究院也成为了科普基地,并通过科普工作平台,将孵化工作延伸到教育终端的学校和青少年。

这正是南海区近年来充分调动社会资源,运用到科普教育事业的成果之一。作为制造业强区,南海区内的企业、机构有着丰富的科技知识储备,有条件推动科技热点与教育融合,培育更加接地气的科技人才和更加博学的市民群众。就在展示会上,南海区为第二批科普讲师发放聘书。截至目前,全区已经从各行各业甄选出了30位讲师组成“科普讲师团”,让他们能够在本职工作之外,发扬社会责任感,将科学知识进行普及。

此外,近年来全区也已经发展了12家科普基地、3家生态科普基地和2家科普支持单位,成立“科普义工队”,科普资源进一步汇集。

搭建科普教育体系强化科普责任担当

近年来,从中央到省市一直在强调,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虽然我国公民的科学素质总体水平在上升,但发展依然不平衡。当前,科技创新已经成为各级政府工作重点,而能否搭建起完善的科普教育体系,也展现了区域的责任担当。

2018年,佛山市南海区出台《佛山市南海区科普扶持专项资金管理办法》,这也是全市五区首个综合性的科普扶持政策。专项资金申请对象为南海区内的社区、学校、学会(协会)、科普教育基地,以及其它符合科普经费使用范围承担社会公益性科普活动的单位和机构,每年用300万元~500万元财政资金“活水”,撬动社会各阶层参与科普的热情。

此外,佛山市南海区也利用“南海科普课堂”这一品牌项目,将资源灵活运用起来,惠及青少年及社会群众。2018年南海科普课堂完成114节课程,内容涵盖创客教育、发明创造、无人机、3D打印、转基因生物、传染病防治、垃圾分类、外来生物入侵、急救知识等多个领域,在学校和社区授课。

“南海区近几年的科普工作无论在创新性和持续性方面都做得比较好,科普方式和政策出台都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佛山市科学技术协会部长卢钻表示。同时她也认为,南海区接下来可以在科普的质量上继续磨炼,例如可以对科普讲师开展系统培训,设立准入门槛。在资源利用上,南海也可以进一步挖掘,尝试与市级资源以及兄弟区资源联动,共同推进科普工作进步。

不可否认的是,科普工作仍有很长的路要走,发挥更多作用。除了针对青少年的科普外,越来越多的案例显示,针对市民群众的科普可以辅助社会管理、提升产业的发展质量。例如2018年南海区在社区开展基站电磁辐射的科普知识讲座,就是希望缓解居民对于基站建设的紧张情绪。当前,安全产业、新能源产业等新兴产业业态不断涌入,更加接地气的科普工作可以从另一个角度推动产业发展。

正因如此,科普工作也需要更多的关注和更大的投入。佛山市南海区经济和科技促进局(科技)副局长、南海区科协副主席徐婉贞表示,新一年南海的科普工作将会在科普教育、科技创新的推广上多花心思。甄选一批科普特色项目,链接前沿科技资源,并考虑利用展出的形式,打造不落幕的科普宣传。

分享到: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