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半岛平台 >基层科协>梅州>梅州市>半岛(中国)

梅州市科协赴江西省赣州市寻乌县、福建省龙岩市武平县两地考察学习

2019-04-22 作者:梅州市科协 来源:梅州市科协 【字体:
阅读:

为学习借鉴江西赣州、福建龙岩两市吸纳医院院长、学校校长、农技站站长(以下简称“三长”)等“关键人物”进科协领导机构的经验做法,有效推动梅州市此项工作的落实,3月21日至22日,梅州市科协党组成员、副主席钟立强率市、县两级科协有关人员赴江西省赣州市寻乌县、福建省龙岩市武平县两地考察学习。现将有关情况整理如下:

一、基本情况

21日上午,学习考察组一行抵达寻乌县,在赣州市科协副主席傅培文、寻乌县科协主席周晓霖陪同下参观了寻乌县长利果业发展有限公司,随后与赣州市科协和寻乌县科协进行了交流。21日下午,学习考察组转场至武平县,实地考察了城厢镇科协工作情况和园丁村、尧禄村实施科技兴农发展战略情况,并与武平县科协和城厢镇举行了座谈会。武平县县委常委方刚和武平县科协主席钟永通参加有关活动。22日上午,学习考察组召开了学习总结会,钟立强副主席对学习考察工作进行了总结,并对推进梅州市“3+1”工作进行了部署。

二、两地推进“3+1”工作的经验做法

(一)江西省赣州市寻乌县科协

2017年8月,赣州市科协被中国科协列为全国13个地市级改革试点单位之一。接受试点任务以后,赣州市科协全面贯彻落实中国科协、江西省科协和赣州市群团改革要求,科学谋划、精心部署、创新创特、扎实推进,取得了阶段性成果。2017年12月,赣州市科协在全国深化地方科协改革试点工作座谈会上作典型发言。2018年1月,赣州市科协在全国深化地方科协改革考评中获得第一名,纳入中国科协重点支持单位。

寻乌县根据赣州市科协《“3+1”试点实施方案》,主动作为,推行“3+1+X”模式,汇聚各方力量,于2018年底在赣州市率先完成全县15个乡(镇)科协成立及换届选举工作,实现了乡(镇)科协全覆盖,“三长”进科协领导机构覆盖率达到100%,构建了基层科协组织新格局。

主要做法

(1)聚焦工作难点认真调研。为厘清基层科协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寻乌县科协组织人员深入各乡(镇)、学校、社区进行调研,总结梳理出基层科协弱化、虚化、边缘化等现状和缺编制、缺经费、缺办公场所、缺工作人员等难题。在“3+1”试点工作中,寻乌县聚焦“三化”现状和“四缺”难题,积极争取县委、县政府在人力、物力、财力上的支持,坚持补弱项、强短板,努力改善基层科协建设状况。在此基础上,起草了《寻乌县乡(镇)科协换届选举工作方案》,并以县委办名义下发,并由县分管领导在乡(镇)党委书记会议上专门布置此项工作,得到了各乡(镇)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有力推动。

(2)创新推出“3+1+X”模式。寻乌全县各乡(镇)均通过召开科协代表大会方式成立科协,明确党委副书记兼任科协主席,政府或党委1名班子成员任科协副主席,加强科协组织的领导。在各乡(镇)科协成立时,将乡(镇)的副书记选为主席,副乡(镇)长(或党委委员)、卫生院长、学校校长、农技站长等纳入科协副主席,具体负责科协工作的干部选为科协秘书长。同时,积极探索创新,建设开放性科协,将乡(镇)农业专业技术协会会长、乡村医生、村干部、青年大学生基层社区工作者、科技科普示范户、种养殖大户、“土专家”、“田秀才”等基层一线工作者,纳入乡(镇)科协领导机构担任委员、常委,把工作对象变为工作力量。

(3)有效激发基层科协活力。积极发挥基层科协作用,激发“三长”活力,组织农技协和科普示范基地、科普带头人聚焦科技助力精准扶贫,有力促进乡村振兴发展。一是重引智促规划。邀请中国园艺学会柿分会和华中农业大学专家教授指导甜柿产业发展,一年多时间使寻乌甜柿产业实现从无到近万亩,制定《甜柿产业扶贫工作意见》,中国园艺学会柿分会与寻乌县甜柿协会达成合作意向,为产业规范化、标准化发展提供技术支撑。二是抓协会促规范。针对新发展的产业,寻乌县科协积极引导种植大户和能手成立各类协会,同时指导协会积极开展业务培训和实地指导。2017年成立了甜柿协会、百香果协会,2018年成立了寻乌县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联合会、寻乌县鹰嘴桃协会。三是育产业促脱贫。2018年,寻乌县百香果协会与五个乡(镇)1800余名贫困户结成“四统一分”的扶贫对子,带动贫困户发展百香果近万亩,户均增收8000元。今年鹰嘴桃成熟上市前,鹰嘴桃协会联系深圳海吉星农产品批发市场、本来生活网等帮助会员销售,有效保持商品果价格稳定。寻乌鸿万蜜蜂协会将寻乌蜂蜜注册并通过评审成为国家地理标志性保护产品,大大提升了寻乌蜂蜜的知名度。

(二)福建省龙岩市武平县科协

2018年6月,福建省科协将武平县确定为“三长”进科协领导机构工作试点。武平县根据福建省科协和龙岩市科协统一部署,全面推行“三长”进入乡(镇)科协领导机构任职、兼职、挂职工作机制。目前,全县17个乡镇都建立了科协组织,岩前、城厢、下坝、东留、武东、桃溪等6个乡镇已完成组织机构建设。任命主席6人,兼职副主席22人,科协秘书长6人。

主要做法

(1)加强组织领导。接到试点任务后,武平县科协召开了“3+1”试点专题工作会议,成立了由县科协主席为组长、2名副主席为副组长和3名干部职工为成员的工作领导小组。同时,主动向县委、县政府汇报,积极与组织、编办、教育、卫生、农业、财政等职能部门沟通协调,取得他们的重视与支持。武平县、乡(镇)、村三级科协组织吸纳“三长”进领导机构兼职、挂职等内容,写入县委出台的《武平县科学技术协会改革方案》,统筹推进试点工作。

(2)全面调查摸底。武平县组织人员全面普查了本级及所辖乡镇(街道)科协、领导机构、人员队伍、工作开展等情况,深入了解“三长”进科协领导机构的数量比例和作用发挥情况,掌握建立“三长”信息库,同时延伸了解各地农技协理事长、卫生服务中心主任、农业服务中心主任、农村农技协负责人、农村卫生室主任、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青年大学生基层社区工作者、大学生村官、科技科普示范户、种养大户、“土专家”、“田秀才”等人员信息,为全面推行“3+1”工作打下坚实基础。根据摸底情况,制定下发了《武平县科协全面推行“三长制”工作方案》。

(3)配齐配强队伍。坚持党管干部原则,把“讲政治、懂科技、爱科协、能干事、愿服务”作为吸纳“三长”进县、乡(镇)科协领导机构的基本条件,深入考察人选情况。县级兼职科协副主席“三长”人选由县委组织部、县科协会同所在部门党委(党组)考核确定后报县委常委会审定,乡(镇)兼职科协副主席“三长”人选由乡(镇)党委进行考核报党委会审定,提交代表大会选举产生。

(4)明确职能职责。武平县科协结合实际,对“三长”的职责任务进行了具体细化。医院院长重点负责组织开展爱国卫生运动,举办健康宣传、义诊等服务活动。农业服务中心主任重点负责建立适用技术推广、农产品展销等工作机制,促进农民依靠科技增收致富。学校校长重点负责组织开展青少年科技教育活动,通过“小手牵大手”,提高公众科学素质。

三、推进“3+1”工作中容易遇到的问题

(一)人员选定难。一方面,县(市、区)一般建有多所医院和学校,如何制定科学合理的选人标准,从这些院长、校长中确定最合适的人员进入科协领导机构,尚需认真研究。另一方面,“三长”等“关键人物”进入科协领导机构采取兼职、挂职方式,须征得组织部门同意和确认,同时其岗位职责可能会与原有工作安排产生冲突或者需要牺牲自己的业余时间开展工作,导致个别同志产生畏难情绪,进入科协兼职、挂职的积极性、主动性不高。

(二)资源配置难。一些县(市、区)科协尚未独立或者独立的时间不长,绝大多数乡镇还没有建立起基层科协组织机构,县、乡镇科协处于弱势地位的现状还没有很大的改观,缺人员、缺场所、缺经费的状况还普遍存在,如何有效合理地配置、使用好有限的资源,还需深入进行研究。

(三)作用发挥难。当前,各级科协都没有对“三长”等“关键人物”进入基层科协领导机构后的岗位职责和工作任务进行明确,也没有对考核考评办法和奖惩激励措施作出规定。因此,基层科协组织机构建立后,如何充分调动、激发和保持“三长”等“关键人物”的工作热情,切实发挥出他们的示范引领作用,团结带领广大基层一线科技工作者为乡村振兴贡献智慧和力量,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四、对梅州市推进“3+1”工作的几点启示

开展提升基层科协组织力“3+1”工作,是中国科协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群团改革指示精神的重要举措,对强“三性”、去“四化”、破解“四缺”问题具有重要意义,我们必须按照上级部署要求,抓紧抓好抓出成效。

(一)要注重沟通协调,形成合力推动的强劲态势。开展“3+1”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更是一把手工程,必须协调和依靠各方力量共同推进。一方面,各县(市、区)科协、卫生健康局、教育局和农业农村局作为牵头单位,要主动介入,加强部门沟通与合作,形成工作合力,防止出现科协“唱独角戏”的局面。有条件的县(市、区)可以联合成立专门工作机构,负责谋划、督促、检查和指导,制定出台具体的实施方案和保障政策。另一方面,要主动向本级党委、政府有关领导汇报,积极与组织、编办、教育、财政等部门沟通,争取他们的支持。在赣州寻乌和龙岩武平两地推动“3+1”工作的过程中,都多次向有关部门和领导汇报,取得了他们的高度重视,形成的方案以县委或县委办文件下发,很好地推动了“3+1”工作落实。

(二)要加强分类指导,确保各项工作的有序推进。根据各县(市、区)的实际情况,按照两年两步走的步骤,圆满完成“3+1”工作任务。一是要深入调研,组织人员深入乡镇、学校和社区进行调查摸底,厘清建立基层科协组织的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掌握基层科技工作者的数量和质量情况。根据调研结果,确定今年开展“3+1”工作的乡镇,尽早启动、逐步推进,确保按时完成相关工作。二是要选准人员,各乡镇以掌握的基层科技工作者数量和质量情况为依据,按照包括但不限于“三长”的原则,合理确定进入科协领导机构的人选标准,切实把“讲政治、懂专业、有威望、愿服务、乐奉献”的人员选进来。三是要搞好配套,各县(市、区)要更加重视基层科协基础建设,在基层科协建立组织机构、完成选举后组织授牌、挂牌,并适当加大投入,不断完善机构、人员、场所、设备等配套建设,争取做到人员有保障、办公有场所、活动有经费。各乡镇要设置1名兼职科协秘书长,负责日常事务联系和工作情况整理。

(三)要完善制度机制,发挥基层科协的职能作用。建立完善相关机制,能够为“三长”等“关键人物”进入基层科协领导机构更好发挥作用提供坚强的制度保障。一是要明确岗位职责。各县(市、区)科协和乡镇科协组织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兼职、挂职人员岗位职责,明确责任分工,细化工作任务,使各项工作具体到岗位、到个人,确保人人肩头有责任、个个身上有任务,防止出现“挂空挡”现象。二是要加强督导检查。建立工作情况报告和督导检查、反馈通报制度。各县(市、区)要定期报告“3+1”工作推进情况,市科协汇总统计后按时上报省科协,同时,每月反馈至各县科协和县分管领导,每季度反馈至县主要领导。此外,还要采取实地督查的方式了解掌握推动进度和工作情况,促进“3+1”工作落地落实。三是要搞好奖惩激励。从了解掌握的情况看,江西赣州采取评选“十大科技创新人物”等措施,对激发基层科技工作者的热情动力发挥了较大作用。我们也将建立基层科协工作考核考评机制,制定适当的奖惩措施,激励广大基层科技工作者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投入到科协工作中来,为服务健康中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乡村振兴战略作出更大贡献。

分享到: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