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传播有利公众理性安排生活-2010年全国科技活动周在惠州开幕
2010年全国科技活动周于5月15日开幕。由市科协主办、惠州科技馆和惠州报业传媒集团《东江时报》承办的“惠州科学文化讲堂”日前正式开讲。中国科协常委、北京大学客座教授,先后10次荣膺国际发明大奖的著名发明家,曾连续4年在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主讲《科学与发明》的张开逊教授作为惠州科技馆首席科学家应邀来惠,作“惠州科学文化讲堂”第一讲。
期间,张开逊与《东江时报》小记者面对面交流,作了惠阳区中小学科技创新教育科普讲座、惠阳区领导干部科技创新与区域经济发展专题报告和惠城区领导干部科普专题报告,同时就科学的人文含义、科技馆设立“科学文化讲堂”的意义和惠州科技普及的效果等内容接受了本报记者专访。
科学终极价值
科学探索和技术发明本质上是人文活动
“没有先进的科学技术,我们就会受到别人的欺压,国家都沦丧了,还有人文吗?还有尊严吗?还有幸福吗?”张开逊认为,科学的人文价值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体现得淋漓尽致。
“科学的终极价值是人文价值。”张开逊认为,在惠州科技馆设立“科学文化讲堂”是一个很好的创举,真正体现了科学的人文价值。从学术内涵来讲,科学文化实际上属于人文的范畴。虽然科学从字面意义上来看,它的知识体系只是自然界的内在规律,不含有人文的词汇和人类的情感。但本质上来说,科学探索和技术发明都是一种人文活动。因为人们希望通过科学探索来理解宇宙,希望通过技术发明来改善自己的生存环境,提高生存质量,这些都是最本能的人文需求。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科学的终极价值归根结底还是人文价值。
科学家培养
没有人文精神作根本就会舍本逐末
“培养未来的科学家和技术人才,如果没有人文精神的陶冶和引领,没有人文精神作为他们发展的根本,就会舍本逐末,南辕北辙。”张开逊认为,要使科学技术真正造福人类,也要以人文为基础。
他说,市场固然可以刺激一些发明和创造,所谓“重赏之下,必有勇夫”。虽然市场能够激发先进的技术,但是单靠市场,绝对不会产生第一流的成果,第一流的成果需要夜以继日、废寝忘食的努力,需要广阔深邃的思考。“如果是带着功利的目的去选择科研工作这条道路,他会自然而然地觉得不划算,不如从商挣钱容易。所以我们说,但凡真正重大的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都只来源于那些科学工作者心挂人类福祉,耐得住清贫寂寞的崇高人文精神和奉献精神,无一例外。”
“我们国家要培养科学家,要想在世界科学的竞技场中争夺高地,仅仅靠市场是不行的。除了专业技术以外,更要培养他们发自内心的对科学的热爱,让他们深刻理解科学对人类的价值,使他们出于对人生价值的尊重而从事科学事业。”张开逊说。
关于惠州科技馆
互动性很强,让群众亲身体验“科学过程”
张开逊说,科学传播通过三种方式影响世界。一是影响人们的价值观,让人们明白整个社会绝对财富的增长依靠的是生产,并不断通过新发明新技术来提高生产效率,单单依靠流通是不行的。二是让公众学会理性地安排自己的生活,让公众更健康更快乐。三是让决策者和施政者在考虑发展的时候更加理性,更加符合科学规律,这样才能给社会带来更多的更长久的幸福。
“惠州的百姓在科技馆将会感到极大的心灵快乐,这种快乐有两种,一是感知到了宇宙的奥秘,满足了好奇心;二是因为参与了科学而有了内心的精神快乐。”张开逊表示,惠州科技馆已经摆脱了被动的、重复展示学科实验的老套模式,适应了当今形势的需要,满足了人们深层次的精神需求,使人们来到科技馆可以获得科学精神上的启迪。
“好的科技馆应该是满足不同年龄层的惠州科技馆互动性很强,可以让群众亲身体验“科学过程”。其中陨石展项之所以老少咸宜,受到广大市民的欢迎,其原因就在于:第一,让繁忙的人们从非常熟悉的身边世界中抬起头来仰望天空,知道宇宙的浩瀚和奥妙,通过新意和深刻的科学事实来激发大家的兴趣。第二,能够直接用科学的手段观看遥远的天体,让惠州市民近距离地接近科学。
关于“世界末日”
目前还未发现地球发生突变任何迹象
“现在人类正在从各种各样的渠道获取地球的信息,像大地运动监测、气象监测、地球天文环境监测、生态监测等,根据目前的监测数据,科学家还未发现地球发生突变的任何迹象。”关于目前有关“世界末日”的传言,张开逊说,我们从媒体报道得知最近几年来,地震发生的频度比以往都要高。其实从地震的科学监测来讲,地球上发生地震的幅度、总能量和频度等都没有发生特别的变化。之所以会引起大范围的关注,是由于最近发生的地震都在人口稠密区,产生了较大的破坏,引起了人们的恐慌。
张开逊说,另外就是现在信息传播的能力比以前提高了很多,在信息技术很不发达的过去,其实世界上也在不断地发生着地震,只是当时的很多人无法知道而已。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