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半岛平台 >基层科协>广州>荔湾区>半岛(中国)

广州市荔湾区科协创新科普工作,给力幸福荔湾

2014-06-12 来源:广州市荔湾区科协 【字体:
阅读:

  编者按:30年,30余名广州科普志愿者恋蝶痴情不改;3年辛劳,终成《广州蝴蝶》一书,见证广州生态环境不断改善……今年以来,一本《广州蝴蝶》的科普著作在广州校园及基层社区里掀起了“蝴蝶热”。这不仅凝聚了广州一批科普志愿者——“云山蝶友”团队多位老师30年的心血,他们风雨无阻,走遍广州山山水水,找寻大自然的舞者,而更重要的是其背后广州市荔湾区科协的精心组织策划,把文化资源、环保资源转化为科普资源,让惠民科普“飞”进社区、“飞”进校园,“飞”进千家万户,创造了极具西关文化特色的科普品牌。围绕荔湾区确立的“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荔湾”这一核心,建设“文化荔湾、低碳荔湾、智慧荔湾、幸福荔湾”,从服务荔湾科学发展的战略高度,荔湾区科协在荔湾区委、区政府的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和广州市科协“九大”会议精神,以及新一轮全国科普示范区的创建。荔湾区科协创新思维,放眼未来,牢固树立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建设“首善之区”要求相适应的科普工作新目标、新定位;增强机遇意识、发展意识、大局意识,着力“三个服务”;积极动员和组织开展群众性、社会性、经常性的科普活动,深入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努力提高城市人口的整体素质和文明程度服务;紧紧抓住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这个关键,发挥科技团体人才荟萃、智力密集、专业齐全等优势,为实现“文化荔湾、低碳荔湾、智慧荔湾、幸福荔湾”作出新贡献。“广州蝴蝶”所承载的科普重任,彰显了科协系统对于科普创新的新理解与新诠释,广州市荔湾区科协既有实践创新,又有理论创新,发挥了科普系统智力支撑作用。荔湾科协为“幸福荔湾”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也为“幸福荔湾”作了最好铺陈与诠释。

  科普志愿者30载恋蝶情编出《广州蝴蝶》

  广州本地有多少种蝴蝶?哪些是常见的?哪些是稀有种类?对于这些问题,能回答出来的广州人少之又少。而《广州蝴蝶》科普著作出版,填补了这一项空白。书中共记录了广州本地出现的10科139属242种蝴蝶,每一种蝴蝶,都配有卵、幼虫、蛹到成虫及寄主的照片,图标化的版式设计;同时对该种蝴蝶的特征、分布地区等有简明扼要的文字介绍,即便是完全不了解蝴蝶的读者。

  《广州蝴蝶》一书的背后,是一群科普志愿者30年坚持不懈的努力,他们就是来自广州荔湾区的“云山蝶友”。召集人金普璋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介绍说,1981年,他们是一帮活跃在教育系统的青壮年教师,因蝶结缘,自发组成“云山蝶友”科普志愿团体。“我们在白云山及广州周边地区进行观察记录,发现蝴蝶种类只有180多种。”金普璋说,为了编纂《广州蝴蝶》,蝶友们从2008年起便扩大了寻蝶的范围,至今记录的蝴蝶种类已超过了240多种,裳凤蝶、斜纹绿凤蝶等消失20余年的品种,近年来又重新出现。
  30年来,蝶友们坚持每周定期、定点有计划深入广州各地,对蝴蝶进行不间断的野外跟踪考察和调查研究,拍摄了十多万幅蝴蝶一生不同形态及寄主植物的生态照片;采集制作了5000多号蝴蝶标本;对各种蝴蝶的生活习性、寄主植物、蝴蝶的天敌、与生态环境的关系等都作了较为详细的观察研究。

  《广州蝴蝶》受到省、市领导高度赞扬

  “人们说起广州十年大变,又称‘蝶变’,连蝴蝶也在说广州生态环境日益变好。”荔湾区科协主席曾小华表示,蝴蝶有生态环境“晴雨表”之称,广州蝴蝶种类的多少与广州生态环境质量优劣有直接关系。而该书是荔湾区科普志愿者三十年不间断深入广州各地跟踪考察和研究蝴蝶生态状况,得出广州生态环境正在不断改善的信息和数据。曾小华说,对于他们出版的《广州蝴蝶》,广东省委常委、广州市委书记张广宁在有关材料上作出批示,对该书给予了高度赞扬,并对辛勤劳动的科普工作者表示感谢。广州市人大谢宝怀副主任对此书也给予了高度评价,贡儿珍副市长在有关会议上表示説“荔湾区科协做了一件大事,做了一件好事”,并批示拨出专款来支持广州蝴蝶系列科普活动。

  据了解,《广州蝴蝶》出版后,已通过赠阅的方式,陆续送入校园,成为全市中小学生喜爱的科普读本。这本科普读物是国内首部以读图形式存在的蝴蝶生活史著作,就是识字不多的小学低年级学生、甚至幼儿园小朋友也能读。西北农业科技大学副校长,中国昆虫学会蝴蝶分会理事长张雅林教授在评价此书时说:书中大多数种类都配有卵、幼虫、蛹、成虫及寄主的照片,即便是完全不了解蝴蝶的读者,也能借此认识书中记载的蝴蝶种类。

  开展以“广州蝴蝶”为主题的惠民科普

  曾小华说,“广州蝴蝶”作为广州市的生态新名片,它所代表的是城市生态环境的改善和提升。该书定稿以后,至今,广州市又发现了六种新的蝶种,可见广州的生态环境越来越好。广州城市环境的巨大变化,城市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的极大提升,市民对城市的认同感,归属感和自豪感极大增强,这些无疑都是广州弥足珍贵的城市资源和无形资产。在广州市众多城市资源中,生态资源具有一定的专业性,将其转化为科普资源,需要化“阳春白雪”为“下里巴人”。一方面,要通俗化,编出国内首部以读图形式存在的蝴蝶生活史著作;同时,要普及化,通过一定的宣传、引导、交流,扩大受众的覆盖面,增强影响力。在十七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伟大目标,指出先进文化中国化。而先进文化中国化必须平民化、大众化、本土化。《广州蝴蝶》把枯燥无味的、深奥的生物学、生态学科学知识通过生动活泼的图例形式展示在普通大众面前,荔湾区科协做出了有益的尝试。

  据介绍,《广州蝴蝶》出版后,荔湾区科协也组织开展了一系列以蝴蝶为主题的科普活动,走进校园、走进图书馆、走进机关、走进社区。比如在老城区荔湾的沙面,还有亚运整治后的大沙河、花地河、冲口涌、荔枝湾等地跟踪拍摄蝴蝶。同时,该书也把科普资源转化为文化资源,为广大蝴蝶爱好者和有关专业人士提供了很好的参考资料。

  曾小华建议,蝴蝶标本可在全市各个社区进行巡回展出,也希望有一个固定的“广州蝴蝶”科普宣传活动场所,进一步唤起人们关爱生命、保护环境、爱护地球、共建美好家园、促进生态文明的意识。

  从科普创新升华到理论创新

  “广州蝴蝶”所承载的科普重任,彰显了科协系统对于科普创新的新理解与新诠释。广东省省委常委、广州市委书记张广宁指出“宣传也是生产力”。宣传“广州蝴蝶”就是宣传广州生态;宣传广州生态就是宣传广州“大变”;宣传广州“大变”就是宣传科学发展;宣传科学发展就是推动“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州”。近年来,广州市委、市政府坚持以人为本,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一手抓经济发展,一手抓环境建设,高度重视改善人居环境,努力打造适宜创业发展和生活居住的城市。生态环境好,蝴蝶的种群就多;生态环境差,蝴蝶的种群就减少。通过对蝴蝶的研究与观察,可以准确监测广州市民生存环境的生态变化,并成为广州建设宜居城市、“首善之区”的重要依据,它的社会经济价值是不言而喻的。广州蝴蝶种群的不断增多,充分证明了广州近年来以“迎亚运,促大变”为契机,按照中央政治局委员、省委书记汪洋同志提出的“天更蓝、水更清、路更畅、房更靓、城更美”的要求,大力推进空气环境、水环境、交通环境、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实现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同志关于广州城市环境面貌“到2010年一大变”的目标,所投入的资金和付出的努力都是值得的。

  广州市荔湾区科协积极贯彻落实省委常委、广州市委书记张广宁同志在市科协“九大”上提出的“要积极参与科普创作和科普资源开发,为社会提供更多的精神食粮,引导公众理解科学、尊重科学”。在2011年8月份第8期广州市委《广州调研》署名文章《关于将“广州蝴蝶”的环保价值转化为城市创新发展资源的设想》这一篇文章中,荔湾区科协首次提出:“将‘广州蝴蝶’的环保价值资源转化为促进城市创新发展的经济资源”。而在2011年8月30日广州市人民政府《穗府调研报告》第11期《试论“广州蝴蝶”环保价值转化为城市创新发展资源》文章中又进一步对这一设想进行了深入的阐述,具体归纳总结“将环保价值转化为经济资源,为城市经济发展服务;将环保价值转化为文化资源,为培育世界文化名城服务;将环保价值转化为科普资源,为提高市民的科学素质服务。”这几个观点上升到城市创新的资本战略高度思考。这是将发掘的城市资源变成城市资本,把城市资本变成城市经济;将“广州蝴蝶”现有的环保价值资源转化为促进城市创新发展的经济资源,进行“三个转化”,实现“三个服务”,广州市荔湾区科协既有实践创新,又有理论创新。


分享到: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