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在粤工作院士迎春座谈会举行
院士献计助力“人才强省”及创新驱动发展
2016年1月22日,由广东院士联络中心组织的“2016年在粤工作院士迎春座谈会”在广东科学馆举行。在粤工作的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俄罗斯外籍院士、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等20多位院士出席座谈会,围绕“创新驱动与人才强省”的主题进行座谈交流,为广东科技创新、转型升级和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等积极建言献策。
为院士提供优质高效服务
会上,广东省科协党组书记、副主席何真首先代表广东院士联络中心汇报了2015年院士联络服务工作等有关情况,介绍了在粤工作院士积极支持第十七届中国科协年会的相关情况。他表示,过去一年,广东院士联络中心着力为在粤工作院士提供良好的服务。一方面,进一步做好院士的日常联络服务工作,组织在粤工作院士赴汕头开展休养考察活动,进一步做好医疗保健服务工作,完善院士就医的绿色通道。同时,举办了广东院士讲坛活动,组织引导院士专家团队到企业建立“广东省院士专家企业工作站”,促进院士专家等高端人才向企业聚集,推动企业创新体系的优化升级;进一步落实院士意见直通车制度,邀请院士主持或参与各类项目的评奖评审,发挥院士的作用。
何真说,第十七届中国科协年会在院士们的大力支持下取得了圆满成功,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以及有关方面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他表示,在粤工作院士积极参加年会开幕式、大会主报告,首届中国科技成果交流会开幕式,学术活动、专题论坛、专项活动,以及院士进校园等系列主题活动,或做学术报告,或做科普报告,或做主题演讲,为本届年会的成功举办增添光彩,做出了重要贡献。同时,院士们也积极参与“全国院士专家助粤产业行动”,以及年会的咨询服务、专题调研等系列活动,围绕广东创新驱动和转型升级的战略目标,紧扣广东和相关地市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科技瓶颈问题,特别是广东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求以及广东制定“十三五”规划的需要进行选题并开展专题调研。在此基础上,积极参加广东省党政领导与院士专家座谈会。会议以前期院士专家专题调研和咨询服务成果为基础,通过院士专家与广东省党政领导进行面对面的交流,为广东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产业转型升级建言献策,取得了圆满成功。
何真提出,新的一年,省科协将致力为院士、为高层次人才提供更多、更好、更优的服务,把省科协真正建设成为“科技工作者之家”、“科学家之家”。
发挥院士在创新发展中的“智囊团”作用
广东省委组织部副部长郑庆顺表示,2015年,广东贯彻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自主创新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有效发明专利量和PCT国际专利申请量保持全国首位,经费支出占GDP比重、高新技术产品产值、技术自给率达等各项指标均接近创新型国家和地区水平,区域创新能力居全国第二位;新型研发机构、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等新型创新创业主体蓬勃发展;全省人才资源总量稳步增长(1215.8万人),高层次人才队伍不断壮大。加快推进三大重点人才工程,“珠江人才计划”引进了26个创新创业团队和20名领军人才,“广东特支计划”遴选培养328名本土高层次人才,构筑了广东本土人才培养梯队;“扬帆计划”着力帮扶粤东西北地区人才发展,为当地经济社会建设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撑。同时,以广东自贸区建设为契机,加快建设粤港澳人才合作示范区建设,大力推进南沙、前海、横琴三地在人才跨境合作、人才载体建设和人才特殊优惠政策等方面改革创新,以点带面推进全省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为全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营造更加优越更有吸引力的人才发展环境。
郑庆顺表示,在粤工作院士在广东科技创新中承担着“领头羊”和“模范榜样”的角色,他希望院士们在人才培养中继续做好传帮带,甘当“人梯”和“伯乐”,充分发挥广东省创新发展“智囊团”的作用,为广东经济社会发展积极建言献策。
▲院士建言
◎中国科学院院士苏锵表示,稀土是高新技术产业很重要的元素,广东的稀土资源丰富,因此应开发利用好广东特有的稀土资源。
◎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勇认为,创新驱动和人才强省一定要有抓手,要围绕着广东省或者国家的重大需求来做这个工作。“因为我是做节能环保工作的,而且最近这几年主要的工作是在农村,涉及农村的生态文明建设工作。我们现在关注的都是城市的问题,但是中国的农村太落后了。因此,要关注农村的问题,实实在在解决农村发展中的一些瓶颈问题。”
◎中国科学院院士刘颂豪也提出,广东应推动透明陶瓷的产业化,“因为它是一种很重要的材料,不光是民用,而且可以用于国防,在无人驾驶方面也很有前景。所以,希望广东能推动实现透明陶瓷的产业化,在军民两用方面能够很好的发挥它的作用。”
◎中国工程院院士、暨南大学教授姚新生认为,人才的培养和引进要警惕“大跃进”陷阱。他指出,无论是国家与国家之间,还是国内各地区、单位之间,都出现了重视人才、争夺人才的趋势。“但目前出现了一些不好的现象,国内一些地方受拿来主义的影响比较深刻,希望引进现成的,拿来就能发挥作用。一方面是急于求成,希望能够快点出成果;另一方面,很多单位部门也是拿这个作为政绩”。他认为,这种拿来主义不可取,在人才方面,关键是要建立一个良好的人才成长的生态环境。“我们常常讲生态,生态很重要,生态环境不好,我们可以热闹一阵,但是不能坚持很久”。
姚新生进一步分析说,现在的人才引进工作都有指标,都希望快速发展,把任务分解到人。“比如一个教授,几年之内要出多少篇文章,要引进多少人才都有指标。”他表示,人才培养百花齐放的同时,人才计划名目繁多,让人眼花缭乱,也在业内造成了很大的困扰。原来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的“杰青”计划,教育部的“长江学者”,中科院的“百人计划”,现在又有了“优青”等。“现在名目多了以后,我们都不知道哪个人才水平高或水平低,说不清楚。同时,名目多样也导致人才追求多个荣誉,拿多个人才基金的情况。”姚新生认为,“如果人才的生态环境不好,可以热闹一阵,但是不能坚持永久。中央以及广东省都需要做好统筹安排工作。”
姚新生指出,人才工作不能太急于求成,打赢人才战关键是要建立一个良好的人才成长的生态环境;要以培养为主,引进为辅。他建议,引进人才首先要选好。“引进的人我们要认真选择,如果你自己单位不具备这个能力,你可以请科技部门,请一批专家来帮你选。我们引进的往往都是缺口的人才,这时候仅仅依靠本单位的专家是选不好的。”同时,要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一些单位以为引进一个人就能改变整个面貌,事实不是这样。对于引进的人才也要注意培养,因为他有水土不服的问题,特别是在国外待了很长时间的人,回来之后如何融入社会中去,如何把周围的人团结起来,这是他能不能站得住脚,能不能做好的关键。另外一个问题,我们特别要发掘有潜在优势的人才,现在社会上很多单位都是这样,光是看他戴了帽子没有,帽子戴得越多,光环越多,感觉这就是人才,其实这个太片面了。”
◎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华南理工大学教授刘焕彬指出,广东省科研经费大幅增加的同时,也造成了科研经费的大量浪费。“现在的科研项目经费动不动就是几百万,同一个项目,可以同时拿到国家的资金,也可以拿到省里面的资金,还可以得到市里面的支持。”对此,他建议,广东要提高科研经费的效率,把重大项目以产学研结合的方式,把人才聚集起来,解决一些社会经济发展的重大课题。
刘焕彬还提到设备问题。“近10年来,特别是这几年来,我们科研经费多了以后,购买了许多设备。特别是一些重点单位,实验室、设备都不会比国外差,有些甚至比国外的还好,因为都是买来的,有钱就可以买。现在问题是,已经出现了设备买回来利用率很低的问题,甚至有些设备买回来几年都没有用,这是浪费。怎么样提高设备的使用效率是一个问题。”
“还有就是成果转化的问题,现在我们的专利那么多,我们的成果也不少,但是真正能够转化为生产力的比例不高。有一些是不可能转化的,有一些应该有相当比例可以转化的。成果转化有很多条件,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影响因素就是风险基金,怎样通过政府引导和社会参与,把风险投资这一块做好做大,问题还没有解决。”刘焕彬指出,技术自给率达70%这个数据对于广东经济发展是一个很好的指标,但是这个数据不能完全说明本省的创新能力。他建议,广东还应该建立一个新指标,以衡量自主知识产权对GDP的贡献率。
◎俄罗斯科学院外籍院士谢先德提出,建议提高广东省科技经费投入,特别是要加强联系广大科技人员的科技工作者之家——省科学技术协会的经费支持,省科协的经费在全国排第24位,跟广东省的经济实力是不相当的。其次,建议省委省政府有关领导要多参与院士座谈会,发挥院士建言献策的作用,也听一听院士们的意见建议,对广东省的未来发展有很大益处。还有,建议在重视应用性研究和开发性研究的同时,还要适当的考虑一些基础性研究;培养一些尖端的人才,在人才政策方面要有一些创新,有针对性地提高人才应用科研经费投入,充分发挥科技人才的作用。
◎中国科学院院士姚开泰指出,对广东省来讲,创新驱动和人才强省是很有必要的,我们现在强调原始创新,原始创新从科研的角度来讲我觉得是非常困难的。广大科技工作者发展到某一个阶段,必然有突破的,要注重继承和发展的问题,比如广东省是中医药大省,怎么变成中医药强省,要按科学规律办事,加大科学研究投入,培养优秀人才。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