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 切实推动科协事业走上科学发展的轨道
同志们:
中国科协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从9月下旬开始准备,到现在已经进入了11个环节中的第四个环节——解放思想大讨论。这个环节的主要任务是,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紧密联系科协工作实际和党员干部思想实际,进一步解放思想、开动脑筋,着力转变观念、拓宽视野,对事关科学发展、科协全局工作的重大问题形成共识。下面,我谈一谈学习科学发展观的几点体会,并就如何解放思想、查找问题讲几点意见,供大家参考。
一、深刻认识、全面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
发展是人类历史的永恒主题,发展观是人们对发展问题的系统看法。发展永无止境,发展观也在不断丰富和完善。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代表了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关于发展问题的最新认识水平。
(一)科学发展观与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政党,马克思主义始终是党的根本指导思想。在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发展的不同历史阶段,中国共产党人着力推动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先后形成了两大重要理论成果:一是指导我们取得中国革命伟大胜利、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奠定重要基础的毛泽东思想,二是指导我们进行改革开放、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方面取得重大成就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科学发展观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组成部分,既科学继承了生产力的发展是一切社会发展和变革的根本动因、社会主义必将取代资本主义并能够推动生产力更好更快发展、未来社会要实现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等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重要理论观点,又全面继承了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特别是毛泽东同志关于落后就要挨打、一定要发展、一定要统筹兼顾的思想;邓小平同志关于发展才是硬道理、社会主义的本质就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江泽民同志关于要把发展作为主题、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等,并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双重探索过程中不断丰富完善,因而代表了新的时代条件下中国共产党人对发展问题的规律性认识。科学发展观的形成和发展大体经历了五个阶段:
一是初步形成阶段。2003年4月15日,胡锦涛总书记在广东考察时首次提出发展观问题,要求“坚持全面的发展观,通过促进三个文明协调发展不断增强创新优势”。同年7月,在全国防治“非典”工作会议上,胡锦涛总书记进一步指出,“我们要更好地坚持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发展观。……坚持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坚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同年10月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战略思想初步形成。
二是深化发展阶段。2004年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明确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深入体察人民群众的意愿,切实把维护和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体现在党领导发展的大政方针和各项部署中,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推动建立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有效体制机制。”在这里,把经济社会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相提并论,明确提出“五个统筹”,体现了科学发展观在思想认识上进一步深化。
三是走向成熟阶段。2005年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发展必须是科学发展,要坚持以人为本,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落实‘五个统筹’,把经济社会发展切实转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从思想上、组织上、作风上和制度上形成更为有力的保障。”这表明科学发展观已走向成熟。
四是丰富发展阶段。2006年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强调,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着力发展社会事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建设和谐文化、完善社会管理、增强社会创造活力,走共同富裕道路,推动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协调发展。”在这里,不仅把科学发展观提到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指导思想的层次和高度,而且突出强调了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和本质要求,更加明确地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总体布局,标志着对科学发展观认识的新突破。
五是理论化系统化阶段。2007年党的十七大对科学发展观的时代背景、科学内涵、精神实质作了全面而深刻的阐释,明确提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同时指出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组成部分,号召全党同志“全面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着力转变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思想观念,着力解决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把全社会的发展积极性引导到科学发展上来,把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各个方面。”这标志着科学发展观已正式成为指导当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方针,成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由此可见,科学发展观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立足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来的重大战略思想。科学发展观的形成、发展和完善也经历了一个不断探索创新的过程,是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新时期新形势下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发展的根本指导思想。
(二)科学发展观是发展理念、发展理论和发展方法的有机统一。科学发展观中的“科学”,是指人们对客观事物规律性的认识;“发展”是指事物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无序到有序、由弱小到强大的上升运动;“观”是指立场、观点和方法。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当代中国的发展理念、发展理论与发展方法的有机统一。
第一,科学发展观是关于当代中国发展的全新理念。“二战”以后,大多数发展中国家认为,改变落后面貌必须致力于以物质财富增长为核心的经济增长,只要物质财富增长了,其他的经济社会问题会随之解决。在这种发展观指导下,许多发展中国家的确创造了经济奇迹,但也出现了社会、生态、资源等多方面问题。我国各地区的发展指导思想也不同程度地存在重经济速度、轻经济效益,重经济增长、轻社会事业,重经济规模总量、轻环境资源容量等问题,造成了现阶段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不平衡加剧,广大人民群众不能从快速的经济增长中分享更多的发展成果,对这样的发展模式和发展结果越来越不满意。正是在全面总结国内外发展经验教训的基础上,科学发展观旗帜鲜明地提出,发展必须是科学发展,要努力把握发展规律,更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难题,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实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实现又好又快的发展。这是一种关于科学发展的理念,是以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的关于发展的全新理念。
第二,科学发展观是关于当代中国发展的系统理论。科学发展观以全面、系统、辩证的思想为哲学基础,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为思想方法,以要不要发展、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为理论主题,用一系列相互贯通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科学系统地回答了当代中国的发展目标、发展动力、发展道路、发展模式等基本问题,成为指导当代中国发展的完整理论体系。
关于发展目的,科学发展观明确提出发展要以人为本,切实改变经济社会发展中“重物轻人”的倾向,把以GDP增长率为中心目标调整为以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现实利益为本,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切实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关于发展动力,科学发展观明确提出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推动经济增长切实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和管理创新转变,把科学技术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同时要努力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造就世界一流的科学家和科技领军人才,为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强大的人才资源和智力支持。
关于发展模式,科学发展观要求把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作为有机统一的整体全面推进,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同时突出强调生态文明建设,推动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
关于发展方法,科学发展观强调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一项复杂、互动的社会系统工程,要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统筹中央和地方关系,统筹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和谐统一。
关于发展的组织保证,科学发展观把领导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能力作为我们党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的重要内容,要求各级领导干部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改进领导方式,提高执政水平,着力构建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供坚实的政治、组织和制度保证。
第三,科学发展观是关于当代中国发展的科学方法。科学发展观科学回答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重大理论问题,同时又全面反映了时代进步的要求和实践发展的需要,因而也是重要的工作方法,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坚持用发展的方法解决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二是用改革的办法破解发展难题,破除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开拓更为广阔的空间;三是坚持统筹兼顾的根本方法,积极协调各社会系统、各社会主体的发展关系,有效平衡各方利益,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三)进一步坚定对科学发展观的政治信仰,努力做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表率。科学发展观是源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并且已经被实践证明了的科学理论。科学发展观只有为广大党员干部所掌握,才能转化为高举旗帜、履行使命、推进工作的坚定信念,转化为观察和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转化为增强党性修养、提高思想觉悟的自觉行动。科学发展观自提出以来,对我国经济社会和各项事业的发展起到了巨大推动作用,越来越显示出强大的真理力量,越来越得到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衷心拥护。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作为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自觉行为,要求广大党员干部进一步坚定对科学发展观的政治信仰,把科学发展观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放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过程中去深入学习,作为科学真理来刻苦钻研。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自觉用科学发展观统一思想、凝聚力量、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真正做到筹划发展有新观念、指导发展有新思路、驾驭发展有新本领,不断开创科学发展的新局面。
对于领导干部来说,坚定对科学发展观的政治信仰,首先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只有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才能真正使科学发展观成为自己思考问题、谋划发展、推动工作的指导思想、基本立场和主要方法,才能坚持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来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才能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让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对于科技工作者来说,坚定对科学发展观的政治信仰,就是要不断创造世界一流科技成果,履行好应尽的社会责任。广大科技工作者应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为己任,奋力抢占世界科技前沿,努力掌握一批事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要核心技术、关键技术,为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奠定坚实基础。要严守科学精神和职业道德,坚持对科研工作负责、对科研同行负责、对科学研究的社会影响负责,切实履行社会责任,推动科技进步服务社会、科技成果造福人民。
对于社会公众来说,坚定对科学发展观的政治信仰,就是要养成科学文明健康的生产和生活方式。要牢固树立善待地球、保护生态资源的理念,自觉养成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要牢固树立需求无限而资源有限、节约就是增加社会财富的理念,自觉形成节俭文明的消费习惯,切实维护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利用的代际平衡。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正确对待学习、工作和生活中的困难和问题,正确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自己与他人的关系,努力成为社会文明和谐的参与者、推动者和受益者。
用户登录